文档介绍:耕地分等的内涵
耕地分等是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自然条件为主),综合反映不同自然条件的耕地在不同经济条件和利用水平下的收益差异,统一划分形成等别顺序和修正体系;侧重于反映因耕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库文档分享
耕地分等和定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分等侧重于反映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耕地潜在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在全国具有可比性;定级侧重于反映耕地现实的生产力水平,仅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定级是在分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分等结果间接地反映了定级中相对稳定的因素部分,但并非是定级的全部,定级必须结合实际,对分等参数(如耕地利用系数、耕地经济系数)进行必要的修正,并在考虑一些易变的自然质量因素的同时,考虑市场因素、交通便利因素等。等别高低对级别有很大的影响,但级别并非是等别的细分。
库文档分享
耕
地
分
等
技
术
流
程
图
库文档分享
(一)综合分析原则
(二)主导因素原则
(三)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四)可比性原则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六)分层控制原则
二、分等的原则
库文档分享
三、相关术语的定义
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基准作物: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按照不同区域生长季节的不同,进一步区分的春小麦、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一季稻、早稻和晚稻等7种粮食作物。
指定作物:是指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库文档分享
指标区:是对区域内决定农用地自然质量的各种因素和因素组合,依主导因素原则和区域分异原则划分的区域,是区别于其它指标区的最小单元。
评价(分等)单元:是农用地等级进行评定和划分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部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例如,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产量比系数:是以国家指定的标准粮食作物为基础,按当地各种作物单位面积最高理论产量之比算的各种作物产品与标准粮单位折算的比率。
库文档分享
土地利用系数:用来修正土地的自然质量,使达到接近土地的实际产出水平的系数,计算公式:(KLj为某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系数;Yj为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单产;Yj,max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全国最高单产)。
“产量—成本”指数:计算公式为:(aj为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成本”指数,单位为千克/元;Yj为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单产,单位千克/公顷;Cj为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实际成本,单位为元/公顷)。
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公式:(Kcj为样点的第j种指定作物土地经济系数;aj为样点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Aj为第j种指定作物“产量—成本”指数的全国最大值)。
库文档分享
光合生产潜力:假设作物具有理想的群体结构,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热量、水分、CO2、土壤养分等外界环境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处于最佳状态,在作物光合器官以最大效率摄取太阳光能的条件下,根据光合理论测算的作物群体的最高产量称为光合生产潜力。亦称作物产量的理论上限。
光温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水分、CO2供应充足,其它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理想作物群体在当地光、热资源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亦即光合生产潜力受到地区温度条件限制后的理论产量。
库文档分享
气候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农作物群体所能气候生产潜力: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充分保证,其它环境因素均处于最适状态时,在当地实际光、热、水气候资源条件下,农作物群体所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即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的限制作用后的理论产量。
达到的最高产量。即在光温生产潜力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降水的限制作用后的理论产量。
库文档分享
四、耕地分等的方法及技术流程
(一) 耕地分等的方法
经过外业调查、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后,首先要确定标准耕作制度、指定作物、基准作物、指标区、划分评价单元及确定各指标区的分等因素;然后编制各指标区“指定作物——分等因素指标值——质量分”关系表,并用特尔菲法确定权重值,指定作物稻谷(早稻或晚稻)各分等因素分级分值及分等因素的权重值;最后按照分等数学模型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地等指数,进行初步分等,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