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南县珠街镇母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项目名称:广南县珠街镇母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申报单位:广南龙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张本龙联系电话:
项目建设地点:珠街镇里吉村民委员会磨盘山村小组
建设规模:
1、建成年饲养托佩克能繁母猪规模达500头,种公猪10头,年向社会提供优质托佩克种母猪3800余头,商品猪1200头,仔猪4500余头规模的养殖场。
2、直接扶持基地周边农村380户养猪重点户,每户扶持养殖1—2头能繁母猪,共扶持托佩克能繁母猪规模达590头。
3、对养殖农户进行养猪技术培训10期1000人次。
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为1年,即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
项目投资:,其中:申请国家产业扶贫补助资金60万元,,。
项目效益:
1、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年生产总值(销售收入),,%,。
2、社会效益:通过实施养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一方面基地可解决32个贫困劳力就业,另一方面项目正常生产后将
辐射全镇7个村民委140个村小组的750余户农户加入到养猪行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项目直接扶持周边380户养猪重点户,按每户养殖1-2头能繁母猪计算,该项目是采用“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该项目建成并正常投产后,,扣除成本后,,人均年纯收入2919元,可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和脱贫致富。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生态效益:该项目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符合建立“有机农业”的方向,实现农、牧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为农村生态沼气池提供有机发酵原料,扩大沼气的覆盖面,能有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此外,通过种草养畜,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气候,对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促进功能。因此,本项目是可持续发展项目,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二、编制依据
1、《云南省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
2、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广发【2004】31号文件。
3、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决定》和《关于把畜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决定》。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建设背景
珠街镇地处东经105°14′,北纬23°45′,位于广南县西南部,距广南县城48公里,东邻曙光乡,南接篆角乡,北靠旧莫乡,西连那洒镇。国道323线与省道西西线在此交汇,衡昆高速公路跨镇而过,形成了一个较为便利的交通网络,成为广南县西部区域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中心集镇之一。珠街镇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镇多为喀斯特岩溶高寒冷凉山区,西南高,东北低,镇内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1650米,平均海拔1700米,海拔高居全县之首,℃,,年霜期3个月左右。已建成6000亩长冲梨基地、1000亩泡核桃和10000亩马铃薯样板。政区人口:全镇辖珠街、树科、老卧、小阿章、里吉、尼录、放羊7个村民委,123个自然村,156个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五种民族,总人口37041人,7257户。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22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661万元,人均有粮290公斤,人均纯收入972元。
珠街镇结合实际提出产业发展目标:用3年的时间使全镇生猪存栏、出栏数分别翻一番以上,达人均年出栏1头肥猪,覆盖全镇6500户。具体操作是:建设1—2个肥猪养殖示范村;培养300户养殖大户,户均年出栏肥猪200头以上,出栏仔猪1000头以上,以带动全镇生猪产业的发展。
二、必要性
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由于“耗粮型”养猪业受到了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制约,因此,很有必要根据生产要素聚集与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区位差异建立现代技术集中显示和示范带动的生猪规范化养殖基地。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集中试验示范,组装集成,推广应用和创新管理,从猪场的选址、布局、猪舍设计、工艺流程、饲料供应、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等方面系统地规范养猪全过程的生产行为,能带动广南县生猪产业链加快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降低养殖成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更快地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