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义乌模式初探
时间:2009-6-25 11:16:13 点击:355
义乌,一个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昔日穷得叮当响,没有资源,不靠海边,更没有资金。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小商品贸易至今,,20多万从业人员,日客流量达到20多万人次。来自世界各地的10万多家生产企业包括6000余个知名品牌,在义乌常年展示16个大类、4202个种类、33217个细类、170万个单品。饰品、玩具、工艺品、日用五金、袜子、拉链等优势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有30%以上的份额。到2006年,市场总成交额达315亿元人民币,外汇结汇金额将近60亿美元,交易着40多万种商品。如今你很难把满身名牌珠光宝气开奔驰车的义乌人与昔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走街串巷的义乌人联想到一起。经济学家在探寻“义乌模式”,官员们在总结推广“义乌经验”。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义乌人的“第一桶”金!
一、何谓“义乌模式”
义乌素有“中国小商品城”之称,已形成篁园市场、宾王市场、国际商贸城三大主要市场群。义乌的城市发展,就是建立在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上,义乌也被外界称为“商城”。2007年,中国小商品城实现总成交额348亿元,连续17次蝉联中国专业市场榜首。其中,外贸出口占总成交额的60%,商品辐射215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长驻采购商达1万余人,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外交部、家乐福等政府和商业机构都相继在市场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类市场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市”。它的发展模式作为一种成功的市场的运作模式,被各地所效仿。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市场的空间扩张与形态升级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市场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导、调控、规范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义乌模式”利用市场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从义乌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其创新能力和运作优势是义乌模式的成功之处。
1、市场组织与功能的创新。一是市场经营主体趋向企业化。商城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商品专业市场走上自主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传统商品专业市场组织的重大创新。二是市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依托,借鉴现代商业连锁经营的方式,在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稳定的地区及贸易较为集中的地区创办分市场,从而形成相互分工、相互依赖的一体化市场网络体系。三是市场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内一些业主为了做大生意,更多地占有市场分额,自发地实行横向联合,组织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划行归市”优化市场结构。“划行归市”
就是要合理调节新商户与原有商户、本地经商户与外地客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划行归市”在短期内可能对个别经商户不利,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整个小商品市场,也有利于所有的经商户集中竞争。
2、市场形态与交易方式的创新。一是小商品市场不但为市场经商户提供了良好的交易设施等外部环境,而且为他们的交易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场外交易的特殊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二是小商品市场具有卓越的信息集散渠道和处理机制,呈现出向无形市场和多种形式市场过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