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偃师学书随笔.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偃师学书随笔.doc

上传人:lxydx 2015/9/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偃师学书随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偃师学书随笔
(一)
壬辰之秋,八月既望。吾自桂南而北上,会于河南偃师,虚囊以笃学,悉获颇多矣。
一曰本源,乃书之溯源。书自源于何时,吾未尝深思矣。今始知书之源而探于物象,又广之于先贤圣哲,故书乃可贵也。吾初闻,见以“?”如斯注,书乃“聿”“者”篆并。“聿”为笔之状,书者著也,书者如也,是以书之解字也。
二曰信手,其信手而不可信笔也。古人云:口忘声而后能言,手忘笔而后能书。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魏晋之前,执掌而书,在乎于心,心能转笔。点画映带,虽拘于腕转之间,然古法自得。信手微欹而百媚横生。宋元之后,书之案牍,加以趋易适时,古法遂衰矣。呜呼,即叹唐后无书,此乃实也。
三曰笔法,即古今用笔之异。古人下笔皆有由,律不虚发。今人好溺随性,任笔为书,是以自夸新异,殊不知意足而不顾颠错。远观魏晋之法帖,缓以会心,急以取势,映带回环,无翰不虚动,行必有由。至于五体之法,法自融通,亦有不传之诀也。
四曰背帖,古之善书者皆如此。应取古之善本,细察而观之,即复摹数遍,悉背于心。心中若有所得者,然不能了了于手耳。摹而思,思而校,始得二三,既得四五,自此纵书以广其量矣。
数日所闻,师授涉猎无穷尽。然铭心所得,盈盈不可数,匆匆就此述,恐书已忘言。
(二)
碑者,刻石也。有云:直立中央而四无依傍者,谓之碑也。然此为形制之所述,书者谓碑,或雄强,或厚重,或质朴,是以形质之所述也。
纵观历代书碑撰文者,闻名无几耳。岁在清时,因时风所趋弊,书者旁搜远绍,上下求索,始知碑版之可贵,是以托故改制。魏晋碑学广之复兴也。
书至清中,遂有南帖北碑之论。师授《北魏元怀墓志》,以篆隶之意,绞裹之法,临而范之。细观其书,雄强不乏阴柔,厚重不止灵动,质朴不失秀俊,此尽得碑之神质矣。吾初摹此志,虽得形质,已无宽广灵动之气,神采莹灭。既复二三日,临志数遍,期间三顾恩师所范,顿感略略。吾始惑于碑版之雄强,是以点画如刀锋,板刻不知所弊。或字如算珠者,何以灵动;或线如枯槁者,何以浑穆;或形如板刻者,何以俊逸。故《书谱》有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谓之是也。
余复临《北海王元祥造像》,乃龙门二十品之其一也。观其形质,生拙粗疏,意态奇逸,非“靡逸”二字无可比拟耳。复临《石门铭》,乃摩崖刻石也。此铭和穆超脱,笔力若棉中藏针,内劲浑然,似有弯弓待发之势。清康有为有云:飞悦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国,亦与中部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
五日临书有三,一墓志,一造像,一摩崖。虽形质各异,然笔法相融。余聪敏不佳,未得其法,须纵书以广其量也。岁在壬辰之秋,知落木而时寒,并记于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
(三)
楷者,有大小之分也。余少时尝学欧之《九成宫》、颜之《多宝塔》、褚之《阴符经》,此皆大楷也。何谓之小楷,余以为其字径不过二厘者,谓之小楷也。
魏晋之期,乃小楷初成也。传为三国曹魏钟繇所创,***之作《宣示表》《力命表》《贺捷表》及《荐季直表》。然《宣示表》属四表之最也。盛名之极,深远后世。观其小楷,体势宽扁、点画厚重,字间行距,疏远相宜。自有醇古简静之意,隶味莹存,然皆世人所好也。
东晋羲之,亦擅小楷之书,师承于卫钟,然较之有异,羲之所书,其形精巧,体势纵向,渐变古风。
今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