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大格局
理顺发展思路,深化区域合作,突出创新引领,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一流湾区和中国经济强劲引擎。
“湾区”已经成为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经济名词,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一个突出亮点。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建设世界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8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粤港澳三地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尽快按程序上报。
广东省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差距进一步缩小,已经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但在创新能力、产业层次、功能布局和湾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近日,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接受《财经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着眼重构生产力布局,避免区域规划碎片化,强化区域合作,注重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和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开放经济格局。带动泛珠三角协同发展
当前,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湾区经济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抢占产业链的制高点,是高端经济形态的代表。泛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3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但区域内各地的经济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省际间各自为政,产业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呈现较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吴思康提出,目前并存的一些区域规划包括: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长株潭经济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广东广西两江经济带等,如何推动这些“碎片化”的区域规划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汇成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蓝图”,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首要战略含义。
吴思康表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潮流和大趋势,建立统一大市场,从“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从各市“单打独斗”向区域“协同作战”转变,是泛珠三角区域提升经济活力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摆脱地方利益束缚,构建协同思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各区域从竞争对手转变为合作伙伴,克服体制机制阻力实现良性互动。
吴思康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内协同发展的火车头。泛珠三角区域应抓住历史机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克服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碎片化,实现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布局一体化。通过促进区域内的各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创建区域间协同机制,针对大气、水资源、污染等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有利于各地经济与生态文明发展。
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协调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的执行和评估。完善考核体系,建立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政绩评价标准。树立“绿色GDP”的区域经济协同竞争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实现GDP增长。中国南部重要经济增长极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版图中,北有京津冀一体化,中有长江经济带,南部则缺乏一个这种级别的战略布局。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正是对北部区域战略、中部区域战略的呼应,即将形成与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