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咬人”的小椅子
摘要:本文通过对案例“会咬人的椅子事件”的分析和反思,思考通过哪些策略帮助幼儿养成遇到困难时自我探索自我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幼儿相处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C DOI:.1672-
1 案例背景
托(2)班的30个孩子活泼可爱,但是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的主动探究意识不够强,出现了问题大都依赖于老师,这也是笔者一直困扰的问题。
2 案例描述
秋高气爽的一天,小朋友午饭后高高兴兴地搬着小椅子到教室外面晒太阳去,笔者说:“请你们把小椅子排排好,坐下来,记得椅子要紧紧的在一起呀,排整齐喽!”“嗯!”小朋友清脆地答道。
丁丁正准备坐下,突然听到她大叫一声说:“哎呀!老师有人咬我屁股!”笔者心里一惊,赶紧走过去说:“咬哪儿了呀?谁咬你了?”丁丁一边揉着屁股一边说:“咬到我的屁股了,我没看见谁咬的。”笔者问旁边的小朋友:“你们看见是谁咬丁丁的屁股了吗?”大家都摇摇头说不知道。笔者边问边纳闷:小朋友们坐一排,如果是小朋友的恶作剧,其他人一定会看到……又仔细看了下丁丁的椅子,笔者知道是
“谁”咬丁丁的屁股了,于是灵机一动,何不趁这个机会,给小朋友们“上堂课”呢?
笔者双手一摊,装作没办法的样子说:“既然大家都没有看见,我们就继续讲故事吧!丁丁你先坐下吧。”丁丁刚坐下就又大叫起来:“哎呀,又有人咬我屁股啊!”笔者走过去,继续问道:“你们看见是谁咬丁丁的屁股吗?”大家又摇摇头。“不是我们,小朋友们都坐得好好的呢。”兜兜还冷不丁又加了一句,“我猜是鬼!”小朋友们一听,立刻骚动起来。笔者笑着说:“勇敢的托(2)班的宝贝们,让我们来帮助丁丁找找看是谁咬她的屁股好吗?抓住这个‘鬼’,好吗?”小朋友们立刻兴奋起来,个个摩拳擦掌,连胆小的童童,也卷起了小袖子,跃跃欲试。“可是怎么办呢?”笔者托着脑袋,满脸无助地看着小朋友们。小朋友有的拍着脑袋、有的窃窃私语。“谁来帮帮我呢?”笔者趁热打铁说道。
“找警察叔叔!”“在四周侦查一下”大家七嘴八舌,这个时候班上的“大胆”当当说:“我来和丁丁换位子。”只见他小心翼翼地坐下去,胖墩墩的屁股立刻夹在两个椅子缝里,小朋友们个个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当当的屁股看。“啊!”当当一声大叫:“真有人咬我屁股!”小朋友们都激动起来,此起彼伏地喊道:“我要和丁丁换位子。”三四个小朋友试过之后,都说被咬了。笔者问:“到底是谁咬的呢?”小朋友齐声回答:“椅子!椅子咬的。”笔者又问:“椅子没有嘴巴,怎么咬人呢?”小朋友们都围在一起看盯着这排椅子看,这时好好大叫起来:“椅子有嘴巴,两张椅子靠在一起,中间的缝就是嘴巴,一坐下就会夹起来。”笔者装作怀疑的样子说:“这真的是椅子的嘴巴吗?”好好急得大叫:
“不信你们来坐坐看。”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排着队来试坐小椅子,发现真的是小椅子会“咬”人呢。笔者又问:“那怎么样才能不让小椅子咬人啊?”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说出:“把小椅子分开一些”、“让小椅子背靠背”、“把小椅子围成一个大圆圈”等好多方法。接着,大家开始动手搬起椅子来,看看哪种方法既能让小椅子排齐又不会“咬”到小屁股。
3 案例反思
第一,变“坐等答案”为“自主探究”。
《指南》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