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雷电颂
郭沫若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戏剧知识推介
戏剧的分类
1、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2、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3、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4、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
剧本的特点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3、适合舞台演出。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的变化。
4、有舞台说明。舞台说明一般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
诗集:《女神》 历史剧:《屈原》
《棠棣之花》
《虎符》
《高渐离》
《南冠草》
郭沫若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内雕像
郭沫若手迹
写作背景
《屈原》1942年1月写于重庆。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