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最新)黄山村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71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新)黄山村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方案.doc

上传人:ranfand 2018/10/17 文件大小:7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新)黄山村休闲观光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黄山村休闲观光农业开发规划方案
温州市清源生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筹)
温州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
二○○九年九月
清源生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章概况………………………………(标上页码,下同)
第二章资源分析…………………………………
第三章农家乐市场分析
第四章开发规划
第五章经营管理规划
第六章投资规模
附:图纸
黄山村地理位置图
黄山村资源现状图
黄山村产业布局图
黄山村道路规划图
清源生态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方案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黄山村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西部泽雅山区的西南部,距温州市区直线距离约25公里。东面与潘庄村接壤,东北面为龙头村,西北面为林岸村,西面为石坑村,东南面为下连坑村,总面积约300公顷。
二、地形特点
黄山村是一个山间溪谷小村。四面群山环抱,一溪穿流。,,村中心海拔450米。四面平缓山坡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山腰以下自然水源充足处辟为梯田,山腰以上水源不足处辟为山园。山园主要集中在西北面的上山垴、黄山背、竖嘴岩、刘坑坦一线。
三、气象水文
黄山村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一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温差在20℃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700毫米,降雨集中于5—6月份的梅雨期和7—9月份的台风雨。多年平均湿度为80%,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60天,∕秒。
黄山村的主要水流为黄山溪,主源出自林垟村梅树庵岭,自西南向东北流入黄山村,在西南村口汇入陈坑溪,此处有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黄山水库。继续向东北进入村中心,转折向东,再向北流出村子,进入下游峡谷,期间汇入园底坑、周坑等三股小溪流。此外山间多有泉水,成为主要的灌溉和生活水源。
四、生物资源
黄山村地处崎云山脉东段,以微酸性的黄红土壤为主,有益微量元素含量适中,土质较好,适宜多种林木生长。主要植被为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有松树、柳杉、杉树等,竹类则有毛竹、水竹、淡竹等。梯田种植水稻,山园种植番薯、姜藕、茶叶、蔬菜等,近年则引入板栗、杜仲、柑橘、菱角等。村头巷尾则有零散红柿、香梨等果树。
近年来由于植被得到很好保护,山林野生动物资源有所恢复,有各种鸟类、蛇类以及野猪、野兔、松鼠等动物。养殖动物则主要是猪、牛、羊、鸡、鸭等传统家畜禽类。
五、历史人文
黄山村居民以黄、周、何三大姓为主,另有章、徐、潘等小姓,开山始祖为黄姓始迁祖黄九六,黄九六公为明朝大学士黄淮之孙,因留恋黄山的山明水秀而在此筑庐隐居,自明成化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位于村东水口的黄山宫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瓯海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何氏祖传骨伤科被瓯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章资源分析
一、林地
黄山村现有林地约3000亩,植被茂密,主要树种有松树、柳杉、杉树等,竹类则有毛竹、水竹、淡竹等。目前林木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公司第一期的开发计划也仍然未涉及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竹林可开辟部分笋山基地,林地可开辟为养殖基地。
二、山园
黄山村现有山园约1500亩,主要集中在西北面的上山垴、黄山背、竖嘴岩、刘坑坦一线。这里曾经是黄山村主要的番薯种植基地,但目前大部分已抛荒,唯黄山背开辟了约100亩板栗基地,但未产生经济效益。上山垴原为茶园,现被承包人改种姜藕,经济效益一般。
三、梯田
黄山村原有梯田约500亩,主要分布于自然水源充足的平缓山坡,主要种植单季水稻,但目前约有一半已抛荒。留守村内的少数老人分散耕种少量梯田,劳动力、化肥、农药、耕牛等投入都很大,落后的生产方式很难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这种耕种很多时候只是体现了老农们对于土地和劳动的感情。
四、水库
黄山水库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原为小水电站储水之用,但自小水电站废弃后,水库也就失去了作用,不但无用,而且还成了村里的安全隐患。黄山水库蓄满水面面积约6000平方米,可蓄水约3万立方米,如果管理得好,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淡水鱼养殖基地。
五、溪谷
黄山溪从东村口到林岸水库的长度约1000米,其间谷幽潭深、飞瀑奇岩,别有一番原生态溪谷景观。自上至下有猫儿潭、酒缸潭、纱潭上三瀑,粪斗潭、棺材潭、仙人潭下三瀑。潭内自然生长溪斑、红鳍、黄梢、蟛蜞等多种溪鱼。黄山溪实为“生长深谷人未识”的“乡间美女”,可成为黄山村休闲观光的重要项目。
六、民居
黄山村现有民居建筑约100座,其中13座为清末民初传统木构建筑,现这些建筑大部分处于空置状态。可择其一建立乡村生态博物馆,展品主要收集村内现存老物件。其他部分建筑可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存,如酿酒、制作豆腐、桃糕,动物宰杀、加工等。
七、造纸作坊和造纸工艺
溪流沿溪分布着水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