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医学基础.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学基础.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10/17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学基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绪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包括:人体本身整体性、人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所作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病机(证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类型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证相同),因而采用相同治疗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内容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相对性:无限可分性(属阳的白昼之中有上午、下午之分,上午为
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属阴的黑夜有前半夜、后半
夜之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前提性
转化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春夏
温热
干燥


化气
明亮
上升

兴奋
亢进
推动
无形








秋冬
寒凉
湿润


成形
晦暗
下降

抑制
衰退
凝聚
有形

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属性相反(阳胜则阳病,阴盛则阴病)
互根互用: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人体的阴阳划分:




体表
肢体外侧
居表皮肤
背部
脐以上
六腑
心肺




体内
肢体内侧
深层筋骨
胸腹
脐以下
五脏
肝脾肾
人体的病理变化及防治:
阴阳偏盛:实则泻之(实证)
阴偏盛(实寒,阳胜则热阴病),寒者热之;阳偏盛(实热,阴胜则阳病),热者寒之
阴阳偏衰:虚则补之(虚证)
阳偏衰(虚寒,阳虚则寒),阳病治阴;阴偏衰(虚热,阴虚则热),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
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小肠



















大肠









膀胱






藏象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表现现象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界应象
脏腑分类:
分类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组成
心、肝、脾、肺、肾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共同的功能
化生和贮藏精气
受盛和传化水谷
功能藏精气似脏
心:
主血脉:定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脉象节律一致,和缓有力
主神明:定义:心具有主宰人体生理活动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
正常表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