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建筑赏析
摘要:雕塑──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
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 作为雕塑作品而言, 三维
空间的体积是其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 所以作品本身的凹进、 凸现、 间隔、断
裂、穿透、大小是雕塑作品的目的之一。 尽管雕塑也可以实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
的转换,但是立体空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关键词:
中国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独立的雕塑作品 。在这
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雕塑的门类不断扩大。其材质有泥土、石头、铜、金
铁等,十分丰富。 大至几十米的坐佛, 小到果核上的舟船人物, 众多精美的作品,
是中华文明史上耀眼的一页。
中国雕塑的题材相当广泛,从全书的叙述中可以看到,人物、动物(包括想
象、虚构的动物)、自然山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乐舞戏剧表演
等等都可以作雕塑的表现内容。在西方雕塑中,人始终是雕塑的中心表现对象,
在古代西方雕塑中, 人的形象占去绝大部分数量, 在理论上, 也自觉将人的形象
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中国雕塑则不同, 动物形象相对占去较大比重, 特别在先秦
时期和秦汉时期 (即在佛教雕塑兴盛之前) ,动物的形象比人的形象在艺术上更
要成功。 所以中国雕塑在题材上, 人的中心位置不像西方雕塑那样突出, 尽管从
总体的绝对数而言,中国雕塑中人物还是最多的,但相对不那么特别醒目。
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讲究“传神”、“以形写神”,其要旨是要
挖掘和表现对象内在的美。 其中写意就是表现内美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雕塑上
这种写意性的特点也十分明显,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中国雕塑不管是表现人物还是动物,都不刻意追求表现对象在外形上的酷
肖,不刻意追求比例和解剖的精确。 在一些时代的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雕塑
也具有很高的写实能力, 在造型上做到与对象酷肖和精确也并不困难, 但许多时
候并没有这样做, 中国雕塑在总体上不求对表现对象的方方面面做全面、 细致的
刻画,而是突出重点,力求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例如汉代的《李冰像》、 《说
唱俑》 ,如果拿严格的比例和外形的酷肖是远不够准确的, 然而就表现人物的神
采和意蕴而言则是相当成功的。
中国人将自然山水引入雕塑中,这在世界雕塑史上是奇特的。如唐代的山水
明器雕塑、游山群俑、杨惠之的“山水塑壁”、郭熙的“影壁”、小型工艺性玉
雕、木雕、竹雕、果核雕等对自然景物的表现, 寺院及其它建筑中大量的以山水
风景为内容的悬崖、 壁塑等。 可以说, 凡是中国造型艺术所可以表现的内容, 在
雕塑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中国人物雕塑的另一特点是裸体形象较少, 这一点与西方雕塑也正好形成对
比。在中国佛教雕塑中有一些半裸的人物较常见,如菩萨、金刚力士、飞天等,
既使这种半裸的形象其表现也是以捕捉人物神态为主的,并不追求外形上的逼
真。如女性菩萨一般都隐去乳房,更突出的是传神,菩萨突出温柔、端庄、善良
的神态,金刚力士突出忿怒、暴烈、凶猛的性格。
中国雕塑在空间形式上则更为灵活多样。中国固然也有十分精采的典型的圆雕,
但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圆雕更注重正面效果,许多石窟和寺院的雕像常常背靠壁
面,不做“面面观”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