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思州古城
概述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思州,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移治今务川,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 年)置思州府。思州为州660年(治今沿河497年、治今务川160年),思州为宣慰司135年(治龙泉坪2年、治清江城123年),思州为府500年(治今岑巩)。
今沿河的思州城建于隋,完善经营于唐、北宋,文化风格是唐城,今务川思州城建于北宋末,完善经营于南宋,文化风格是宋城;思州宣慰司城在龙泉坪和清江城,建城、完善经营在元代及明代前期;思州府城在今岑巩县,是明清文化风格。
今沿河、务川的思州城及岑巩的思州宣慰司城、思州府城都应该得到重点保护和综合利用,今思南的思南宣慰司城、思南府城也是思州文化脉络的直接继承者,是应享受岑巩古城同等待遇的明清风格古城。
几处思州(土司、府)古城中,最珍贵的、保护和综合利用价值最大的是位于今沿河的唐思州古城。不仅是因为它最古老、年代远久而愈珍贵,而且因为它是古代乌江流域开发史上最辉煌的时空片段,是古黔中文化的主要形成与发散中心,是贵州行省形成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它不仅对于当前研究西部大开发有重要意义,保护和综合利用好它,甚至对贵州、西南地区、民族、国家以至人类都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唐思州古城(遗址)示意图
1、思州——珍贵的文化遗产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羁縻思州,武德四年置务州治务川(今沿河河东古城、经治州),贞观四年(公元
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思州治迁今务川,思州(务州)治今沿河500年。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北宋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的497年,思州(务州)治所在今沿河县城河东古城,这在《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贵州通志》等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实地踏勘考证,至今仍然能够得到丰富的确切的实物佐证,古石板街、古码头、古城护城河、古城内外城墙等,遗迹宛然,古城形制依稀可辨。唐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之羁縻思州,目前尚不能准确定位其治所地点,只能根据《贵州通志》、《元和郡县图志》、《思南府志》、《岑巩县志》、《沿河县志》等史书记载,推测其治所在今思渠荷叶坪至印江河口之间,可能性最大的是荷叶坪古城和城址头古城,其次黑獭、官坝、坝沱、沿河城区亦有较大可能。
盛唐时期的思州,辖区包括今沿河、务川、酉阳、秀山、印江及德江大部、思南一部,总面积20000平方千米以上。从辖区面积、交通区位、战略地位、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考察,思州都是当之无愧的黔中首郡。今贵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銮塘书院”创办于唐宋时期的思州,今贵州历史上最早的名茶“思州茶”也成名于唐代思州。《茶经》、《贵州通志》等史料上有记载。
唐宋思州,到元明间演变为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裁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设立思南、思州、乌罗、石阡、铜仁、新化、黎平、镇远等八府,并在思州、思南八府基础上建立了贵州行省。也就是说,唐代思州是明代十三行省之一的贵州行省的渊源,历史上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有人说,古思州是一位文化老人,以乌江文明扁担,一头挑彭水、涪陵,一头挑思南、镇远,挑走古时黔中道,挑来今日贵州省。贵州简称“黔”,就是为了纪念古思州这位乌江文化老人。
2、思州——乌江水运中枢
乌江,古称巴江、延江水,亦名黔江、涪水、涪陵江。今沿河(思州)至思南段唐称内江,后改德江。乌江航运历史悠久。据《史记》载:早在距今2300多年前——即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秦将司马错率兵由枳(今涪陵)入,溯巴涪水(今乌江),取楚商于之地为黔中郡。公元前280年,秦昭王又派司马错率巴蜀兵十万,船只一万艘,载米六百万斛,自岷江而上,入长江。转溯巴涪水,再次夺取楚商于之地。这是目前所见乌江有远程运输的最早记载。
汉代,今贵州北部乌江流域下段,属涪陵县。蜀汉、西晋时期,曾在乌江干流置汉复县和万宁县。到了西晋末年社会动乱,王室偏安,土著族自立为长,相继分裂出去,历200余年,其间建置动态不明。至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豪长田思鹤归附,武帝以其领地遥置奉州,后又改置黔州(今彭水),包括今贵州东部边境。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信州总管龙门公宇文述招慰生瞭王元殊多质等,朝廷以其地遥置费州。
隋代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于乌江置涪川县(今思南、德江间),十九年(公元599年)又置务川县(今沿河县),是乌江通航河段沿江正式设县治的开端。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涪川隶于黔安郡(郡治今彭水)。务川初隶庸州(今黔江区),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置务州。历代在乌江沿岸设郡县治所,多因水运之利。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乌江支流洪渡河口置洪渡县,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