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目录
心理测量相关要点简介
DISC的主要内容
MBTI的主要内容
领导风格测验
心理测量相关知识简介
卡特尔()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首创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他提出心理学应该立足于实验与测量;心理测验只有建立普遍统一的标准,并要与常模相比较,才有意义和价值。
比内(Afred )1905年发表《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正式介绍比内一西蒙量表;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
人格的基本解释: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心理学概念
总体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
(1)罗列式概念。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
(2)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
(3)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
(4)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
(5)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心理测验的重要术语
原始分
心理测验的直接结果
标准分
原始分对照常模转化而来的分数
常模
一大批与被测评人相似的被测验者在该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匹配
信度
指测评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效度
指测评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DISC的起源及定义
1928年,马斯顿博士在“正常人的情绪”一书中,提出了DISC测评,以及理论说明。
DISC分别表示: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pliance服从。
DISC测试首先被运用于美国军方进行军人的筛选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DISC被广泛用于新兵招募,二战后DISC也被广泛推广,作为商业性招聘用途。
DISC测验是一种人格测验,用于测查、评估和帮助人们改善其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绩效、团队合作、领导风格等。
人格与管理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证明:人格会影响到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压力感、领导行为和工作绩效的某些方面。
DISC测评的施测过程
DISC测评不限定时间,整个测验大约需要十分钟左右。
包括24组描述个性特质的形容词,应试者要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从每组四个形容词中选出最适合自己和最不适合自己的形容词。
纸笔作答或计算机施测均可,可以集体施测,具体过程如下:
1)依据预定的参试人数选择好适宜的测验地点,布置考场,考场环境应安静整洁、无干扰,采光照明良好。
2)准备测验所用的如下材料:问卷、铅笔、橡皮,保证每位应试者有以上完整的测验材料及用品。
3)安排考生入场,并宣布测验注意事项。
4)检查应试者完成了所有题目后,回收问卷,测验结束。
DISC图示说明
左图显示了一张典型的DISC图示,在图示中每个端点代表者其所对应的DISC因子的强弱程度。一般我们将超越中线的因子称为显性因子,而将低于中线的因子称为非显性因子。在左图中,S因子就是显性因子,而其他三个因子则是非显性因子。在针对个人的DISC图形中,我们通常会着重关注显性因子,因此,有时候我们也把左图称为“高S图示”。
左图中最上方或最下方的横线区域,通常代表了在统计学意义上“非常典型”的概念,如果有因子落在以上两个区间内,都代表着和普通人群相比,接受测试者有着非常典型的行为或情绪的特征。
而最上最下两个横线区域之间的大部分区域我们也进行了等级的区分,对于靠近中线附近的区域,如果有因子落在这个区域内,则在统计学意义上看来,接受测试者的行为或情绪特征趋向一般水平,而不具有典型的意义。
DISC图示说明(续)
对单一DISC图形进行分析的技术:图形基本分析技术
不会仅仅基于百分等级最高的因子进行分析,而是需要基于DISC图形各个因子的相对位置,以及因子强弱进行复杂的分析。
四个因子并没有好坏之分,DISC行为图示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每种行为特征都具有其固有的优势与弱势,同时,DISC行为图示与个人的价值观也没有任何可以被科学证明的联系。
很多人其实都是某几个因子的一种组合,比如CD、IS、ICS。但是四个因子都成为显性的情况非常之少见,这通常代表了测试的不准确性,或者测试者正在面临某种特殊的环境或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