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
高考趋势
典型例题
习题
一、高考趋势
Top
(一)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上册内容为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人地关系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由各种环境要素组成的,上册中主要讲述:一、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上的大气,三、陆地和海洋,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四部分内容。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有着内在的联系。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人地关系正是在人类作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研究环境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对于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改造利用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本册内容是中学地理全部内容的重点。
(二)重点
1. 各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
2. 各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3. 各环境要素和人类的基本关系
4.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
(三)难点
1.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2. 大气活动的基本规律
3. 锋面天气及其判别
4. 气候的形成因素
5. 洋流
6. 地质作用及地壳物质循环
(四)结构关系和主要知识点
1.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宇宙探索——天体,天体系统
        宇宙开发——宇宙资源
        宇宙环境保护
太阳和太阳系——太阳和太阳系概况
               太阳活动——太阳辐射、黑子、耀斑
                地球上有生命
地球和地球运动——自转、公转—晨昏线
                  自转、公转的关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水气
                     固体杂质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生命的保护伞)
                      高层大气
大气的活动——
    大气的热活动——热源和热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热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热量平衡
    大气运动——能源动力(太阳辐射,热力和动力)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主要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
    大气活动的综合表现——天气系统(锋面、低压和高压)
                         气候(形成因素、气候变化)
大气环境保护
3. 陆地和海洋
(1)陆地的组成
①地壳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
        地质作用和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地表趋于平坦
板块学说
        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各类岩石—岩浆
②生物——
        生物和环境
        生物循环
③土壤——
        土壤的成分:矿物质、水、空气,有机质
        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生物着生—土壤
        土壤的地理意义: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结合
            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2)陆地水和水循环
    陆地水的类型: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水和静态水
    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转化和补给
    水循环:水体间相互转化、连续运动的过程。
基本环节(转化过程)——蒸发(蒸腾)、凝结(凝华)、大气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吸收等。
水循环类型——海陆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3)海洋和海洋水
海洋——地表的重要组成(71%)
            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调节气候)
            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人类集中居住的地带)
海水的特征——
        温度:海水的冷热程度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从赤道低纬向高纬递减;(垂直方向)1000M以内递减,1000M以下稳定
        盐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