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古琴简述.doc

格式:doc   大小:1,737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琴简述.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0/18 文件大小:1.7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琴简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风-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
君去芳草绿,西峰弹玉琴。
岂推丘中赏,兼得清烦襟。
朝从山口还,出岭闻清音。
了然云霞气,照见天地心。
玄鹤下澄空,翩翩舞松林。
改弦扣商声,又听飞龙吟。
稍觉此身妄,渐知仙事深。
其将炼金鼎,永矣投吾管。
【古琴】
琴乐是历史悠久并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乐种之一。琴(七弦琴、古琴)究竟最早产生于何时,现在还是一个谜。古代或传说神农氏所创,或传说伏羲所作,还有传说尧、舜所作的。远古传说难为信凭,但它们暗示着古人相信琴的出现非常遥远,则应符合事实。
(一)先秦以前
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樂」(乐)字,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它「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但商代考古迄今尚未发现当时弦乐器的实物材料。
西周至春秋时代,琴瑟的运用已经很广泛。《诗经》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棠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鹿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等,都是人们熟知的诗句。说明当时琴瑟不仅用于燕乐和男女之私,还用于祭祀等场合。琴瑟经常一起合奏,后世人们便以「琴瑟之好」来比喻夫妻间的情爱深笃。因此,琴瑟等弦乐器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很可能在商代已经出现。迄今考古发现的商代乐器只有石磬、铜庸、陶埙及双面铜鼓等,却没有发现琴、瑟、箫、篪等乐器,或许是它们材质不易保存的缘故。
《诗经․定之方中》的「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明确提到制作琴瑟的材料。《春秋左传》不仅记述了春秋时期楚之钟仪、齐之师开、鲁之师乙、郑之师文、卫之师曹和晋国师旷等琴家的事迹,也有当时人们选择美槚(楸)、橁等材料制作「颂琴」的记载。
孔子和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社会作用和教化作用。孔子自己喜爱弹琴,曾学琴于师襄,他的认真和努力,使师襄大为感动。按照周代的礼制,「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儒家师徒喜爱琴瑟「弦歌不辍」的榜样,深为后世的文人士大夫所倾慕,使得琴乐的古老传统代代传****不断发扬光大。
春秋战国时代还产生了不少著名琴曲,如师旷所弹的《清角》、《清征》,孔子自己创作的《诹取》和学之于师襄的《文王操》,以及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这标志琴乐早在上古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器乐乐种,中国的器乐已取得领先于古希腊等国的成就。《高山》、《流水》体现着中国人与自然的融合,而伯牙和子期这一对知音朋友心心相印的生死友情,更是流传千古的佳话。
目前考古发现的先秦至西汉初的古琴实物,数量还很少,它们都出土在原楚国范围内的湘、鄂两省。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与今天****见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们面板与底板分离,演奏时浮搁在一起;面板又分为半箱体和实木长尾两部分,尾端稍上翘,末端有过弦的凹口(龙龈);背面有一长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系弦轴(雁足)。它们面板上也还没有标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长(隐间)也明显短于后世。可称它们为半箱式的一足无徽琴。它们有弦七至十根不等,说明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晚期墓出土彩绘琴(严重残损),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实例则有湖北荆门郭店村一号战国中期墓琴,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初期墓琴。
从体积较小、琴面浮搁、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较低、弦距较窄等特点看,此时琴的发音质量、音量还有很多不足,也不适于快速而复杂的指法。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今天****见的合体全箱式、两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应是在汉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
四川绵阳出土的东汉弹琴俑所持之琴,弥补了出土先秦古琴与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间的重要缺环,它们均是长条形全箱式琴,又分头宽尾窄的长条形和具有内收弧形琴项的长条形两种。
东晋顾恺之(约公元346~407年)所绘《听琴图》中有两种古琴,它们也都是全箱式,虽琴身出现了额、颈、肩等区分,但图中两种古琴造型仍与东汉弹琴俑大体一致。这一样式的琴体还见于河南郑县北朝彩绘画像砖墓出土的《商山四皓图》,说明古琴初见于东汉的这一形制,一直保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陕西三原唐初李寿墓线刻壁画伎乐图中,有抱琴、弹琴图像各一,琴式则与《斫琴图》中琴基本相同,可以看到一种传统的古琴式样是会延续很久的。(图一)(图二)
南京西善桥等地南朝齐、梁大墓砖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壁画中的琴,具备全箱式特点而又呈现为新的样式,即音箱从东晋的内收弧形项的长条形,发展为方头、阔肩、收尾形态,这种样式的音箱能进一步改善琴的音响效果。(图三)
琴徽的出现大约早在西汉前期稍晚,即公元前二世纪上半。西汉枚乘(?~公元前140年)的名赋《七发》,曾提到用龙门之桐制琴,用野蚕之丝制弦,并以「九寡之珥为约」。从上下文意看,用珥做的约(或※或的),本是箭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