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厦门广电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235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厦门广电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doc

上传人:1485173816 2018/10/18 文件大小:2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厦门广电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厦门广电小区供配电系统设计
学****中心:福建厦门奥鹏学****中心
层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 2011年春季
学号: 143
学生:
指导教师: 林
完成日期: 2013 年 02 月 17 日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厦门市广电小区的电气设计,其内容包含供配电、动力、照明、接地防雷等部分。电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这个时代电气方面的需求是以人为本,环保节能,所以本文在设计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在供配电设计中,根据负荷分级以及配电分级,确定供电方式及系统方案。采用放射式接线,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运用需用系统法进行负荷计算,按照规定来选择保护电器、电线电缆,从而达到安全用电和节约能源的目的。在照明系统设计中,本着节能的原则,选择荧光灯为光源,通过照度计算,确定最佳光源数,以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插座安装的设计中,合理布置插座,避免了拖线板的滥用,满足增加用电设备的需求,提高用电的安全性。通过扁钢与地基钢筋结构相接,防雷、接地公共接地体,保障接地安全。
关键词:供配电;照明;防雷;接地
目录
20
绪论
建筑电气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传统建筑电气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且产品的种类繁多。从单个产品而言,其技术已日益成熟,但从总体而言,这些传统电气技术的应用却是相互独立的,尤其是末端电器产品,缺少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结。随着产品本身功能的复杂化及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要求的提高,传统电气技术就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
;
;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及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却日益突出,关于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也倍受社会各方的关注。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5%,其中建筑电器占14%,今后比例还有可能上升。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建筑电气设备本身没有或很少采用有效的节能措施,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建筑中缺少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对传统电气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产生人为和非人为的巨大能源消耗及能源浪费。
在一般办公楼建筑中,HVAC设备的能源消耗占了很大的比率。HVAC设备包括:风机盘管、暖气片、空调、通风设备等,这些传统上的建筑电气设备如果没有先进的电气控制系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极易产生大量的能源浪费。例如,经常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现象,无人的办公室或会议室灯光常亮,空调常开,在自然光很亮的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灯光却常亮,下班后忘记关灯、关空调的人比比皆是,卫生间的灯光更是24h常亮,也可能出现一边打开窗户一边开着空调的现象,夏天阳光强烈时却无人将这样窗放下,导致室内温升过高,夏天常有人将空调的设定温度调至极低的温度等,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
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增长,一个新的建筑电气技术趋势正在形成,此技术拥有分布型智能,具有学****能力,电气系统功能重塑性强,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可扩展性好,可以讲多种传统建筑电气设备的控制集成于一体。
此类建筑电气技术的新趋势如下:
;
;
;
;
;
;


此类新技术通过各种现场设备、传感器及中控设备对建筑中传统的末端电气设备进行细致的控制,从而达到对灯光环境、遮阳环境及温度环境的集成控制,故该新兴的系统既不同于传统的照明控制系统、供热控制系统或遮阳控制系统,也不同于BA系统,它是一个既面向普通使用者、又面向专业管理者的系统,通过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对多种末端电气设备的集成控制,可达到使用方便、控制自动、管理方便、修改灵活的目的。同时可有效地节能。
新一代建筑电气技术正在试图采用各种先进的控制方式对传统建筑电气设备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通过光线感应可根据环境光自动控制灯光回路的开闭,当环境光变亮时,可自动关闭部分灯光;通过人体感应可自动控制灯光的开关及空调的启停,可做到有人开灯、开空调,无人关灯、关空调;当有人将窗户打开时,可自动将空调关闭;通过光线感应,在夏天太阳光线强烈时,可自动将遮阳卷帘放下,防止室内温温升过高,从而最大限度地节能。另外,通过中控电脑则可监视和控制整个建筑的灯光、遮阳及空调设备,同时可以看到各区域、各房间的实际温度,并可设定各房间可调节温度的上下限;通过定时则可对定时上下班场所的灯光、空调、窗帘等进行定时控制。所有这些措施都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有效地降低建筑电气的能耗。
本次论文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