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财富与幸福
09090320 徐朦
第一部分:自我评价
这个学期的课程中(5~15周),共11次课,我共上了9次。两次缺勤的情况分别是:陪同津巴布韦审计长参观审计博物馆;参加院里的文艺活动。平时听课较为认真,在老师的带动下精神比较集中。总体来说,我在这方面给自己的分数是:90分。
第二部分:阅读心得
什么是财富?财富就是一个人拥有,并能使自己幸福的东西。按这个定义来看,健康当然应该算是财富。身心愉快也应该算是财富。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乃至一个人的天赋和特殊才能,都可以算是财富。而且都是无价的财富。除此之外,通常人们都会承认有精神财富,虽然很多人实际上并不把精神财富当作财富。但是,精神财富却是最持久、最可靠、也最有生产力的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是一片废墟,一贫如洗。但她并未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相反,仅仅20年的功夫,她又成为世界上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甚至比战胜国英、法发展得更快。在德国奇迹中,她的精神财富,即她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教育水准、经济和社会管理思想等等,都起了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尽管如此,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与生命本身相比,它们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人生来说,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幸福。什么是幸福,从古至今,这就是一个看似容易,实际很难回答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认为,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复杂。有钱有势就幸福,因为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是说,在这些人看来,能为所欲为就幸福。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有权的人不一定幸福,有钱也买不来幸福。有人活得很长,但一点也不幸福。幸福并不与财富的增加成正比。龙应台一次看到上海街头下棋打扑克的老人兴高采烈的样子后很感慨地对我说,德国的老人虽然有很好的社会福利保障,不少人有房有车,但他们的幸福程度或幸福感不一定比上海的老人高。幸福的确不在于外在物质的占有,而在于一种心态。中国人以前常说的知足者常乐,其实也间接说明了这个道理。这当然不是说物质财富对于幸福生活不重要,而是说它只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它的充分条件。
     但精神财富就不一样,它不但是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它的充分条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心胸狭隘,见不得别人比他强的人是幸福的;我们也不能设想一个家庭分裂,妻离子散的人是幸福的。一个没有自己事业,靠继承大笔遗产过着醉生梦死生活的人,充其量只是行尸走肉,谁也不会将幸福与他联系在一起。而一个傻瓜就算腰缠万贯,又怎么能算是幸福?至于毫无仁爱之心,对世界对别人充满仇恨的人,当然更不会幸福。    何为财富?金钱、房产、股票、珠宝收藏,一句话,拥有的物质财产?当然。但这只是财富之一种。相对于精神财富来说,它比较不重要。单单它不能使人幸福。单单它也不能使一个国家幸福。物质财富也不一定能转化为精神财富。一个愚蠢的百万富翁不可能成为一个天才。相反,精神财富却可以产生物质财富。民间所谓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精神财富(天分、才能、聪慧、通达,等等)丰富的人一般不会一贫如洗。真到那一步,也能“回也不改其乐”。还是要比拼命挣钱、甚至拿命换钱的人幸福得多。
     总之,财富是使我们幸福的手段,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但它本身不是目的。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们都不能和幸福划等号。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