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淮河蚌埠段.doc

格式:doc   大小:78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淮河蚌埠段.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0/19 文件大小:78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淮河蚌埠段.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淮河蚌埠段
翻开历史泛黄的书页,让我们走进4600年前的那个下午——一条河边三个对峙的人,河伯,后羿和夏禹。河伯被后羿一箭射中左眼,在羿欲张弓再射时夏禹冲上前去将其阻止,禹从河伯处得到河图,从此开始了艰辛的治水征途。这或许是华夏大地上关于治水的最古老的传说。
图1-飞架与淮河之上连接荆山涂山的荆涂大桥
会稽山(今安徽省蚌埠市涂山)之行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大禹治水时的情形。老少齐聚上阵,凿山担土运石,汗流浃背不止。建于唐朝以前的禹王宫矗立于涂山(当地人叫它东山)之巅。宫中生长着的千年银杏树老枝已经随大禹而去,新枝早已经开始注视着新的淮河河道。山腰的启母经历了千年的风吹日晒依然在等待迟迟不归的丈夫禹。
图2-建于唐朝以前位于涂山之巅的禹王宫
在安徽蚌埠一直流传着这个美丽的传说,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至今,位于山下的怀远县县城中耸立着当年大禹治水是手握耒耜(lěi sì)的石像。人们往来进出县城都瞻仰着这位远古时期赐予人们如今幸福生活的治水英雄。
图3-涂山山腰的望夫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最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在0℃,出现在1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淮南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最大,可达1500mm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mm。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mm。流域内5月15日~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mm,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54、1956年分别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仅578mm和600mm。
淮河水利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年以前,在支流淠河和东淝河之间洼地周围,圈堤蓄水,即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芍陂。经历代维修扩建,堤周长在一百里至三百里之间变化。公元前486午,挖通了邗沟,开通了淮河和长江之间的航运。公元前482年,又开通了鸿沟,由淮河支流泗水,经古济水到达黄河。公元605年,又修建了通济渠,从黄河引水在泗州入淮水。这些古运河对南北交通起了重要作用。
黄河侵淮夺淮后,淮河水患频繁。明代潘季驯主持治水,在洪泽湖周边筑堤,蓄纳淮河来水,企图“蓄清刷黄”(用淮河水刷深黄河入海河段)维持漕运,但未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杨一魁主持治水时,把淮河洪水分入运河,并由芒稻河入长江,是为导淮入江的开始。20世纪初,也进行了各种导淮方案的研究,其中包括把淮河水全部导入长江和部分入江、部分入海以及全部入海的方案。
1949年后,淮河的治理开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成立了流域管理机构,进行了流域规划,并全面地对河流进行了治理开发。
在今天,已建成的蚌埠枢纽位于蚌埠市西的淮河上,由节制闸、分洪道、船闸、电站等组成。作用是抬高淮河枯季水位,以利灌溉、供水和通航。设有28扇宽10m、,泄洪能力10140m3/s。~。分洪道设计流量2860m3/s。
虽然人们付出如此多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