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清朝绿营兵制.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清朝绿营兵制.doc

上传人:在水一方 2018/10/19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清朝绿营兵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清朝绿营兵役制度的特点

10历11班 10021009 卢家艳
[摘要] 绿营是清朝前中期重要的武装力量,其兵役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三: 第一,绿营兵制实行的是变相的招募制度。而不是此前人们认定的“世袭制”。第二,清廷对于绿营采取的是“养兵”制度。士兵的收入由政府提供。类似于“职业兵”。第三,入伍后,绿营士兵必须土著化,而军官则需要实行流官制。绿营兵役制度并未改变传统兵制的弊端,因此依然没有避免迅速腐化的结局。
[关键词] 绿营;招募;养兵制;土著化
清朝入关之后,在统一全国、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建立了绿营制度。绿营是纯用汉人为兵的制度,产生于顺治年间,各省绿营随满洲对中国的征服而逐次建立。作为清朝的“经制”部队,绿营各项制度的确立其实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过程。比如,各地绿营兵最初并无定额,“视战争需要,时多时少”,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才有了稳定的总额。《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军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459页。
随后的兵额多有损益,基本上是遇有战事前线需兵时则广为招募,承平时则员额减少,极盛时的绿营,人数多达六十余万。而早期的绿营,其成员主要通过整编明朝各地旧有武装组成,在兵源、管理等方面并无定规,直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绿营兵役制度方才渐次确定。从士兵来源、管理等角度而言,定型后的绿营兵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变相”的招募制
关于绿营的兵役制度,学界多认定其为“世兵制”。此说源于罗尔纲先生所著《绿营兵制》。该书认为:绿营实行的是“世兵制”,因其基础是“余丁制”:绿营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出缺,即以余丁拔补,余丁不足乃募于民。并以鲍超年轻时拔补绿营时,余丁很多,出现几十人补一缺的例证,说明绿营“无余丁乃募于民”的条例只是预备条文,通常都以余丁拔补守兵,很少募兵于民。因此,罗尔纲先生认为,士兵都出自兵家,“与征兵制不同,跟募兵制也有分别”,“实在是一个世及的制度。”罗尔纲:《绿营兵制》,第234页,第344页,第235页,第13-14页。
因为拔补过程带有世袭的特点,绿营被多数人视为“世兵制”。
笔者认为,绿营虽然有世兵制的特点,但是并不能依此认定绿营实行的就是“世兵制”。换句话说,绿营的“世兵制”同八旗的“世兵制”是不同的。
首先,绿营的世兵制和八旗的世兵制有很大区别。八旗兵丁来源于特殊的、固定的、在政治上享有特权的群体,并不容许汉人掺杂其中,当兵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一种特权。绿营实行之世兵制度本质上却是变相的招募。清人亦认为八旗绿营在制度上有所区别,即“八旗驻防兵,由于世籍,绿营兵由于招募。”《清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425页。
绿营兵丁除了来自兵户外,往往根据实际需要,从社会其他阶层中招收士兵。例如,嘉庆十年,为了***白莲教起义,嘉庆皇帝下谕以招募来弥补绿营兵之不足。“自剿办教匪以来,各省多有征调,其在军营打仗出力兵丁拔擢员弁者甚多,将来凯旋归伍时自不敷原设兵额,前已谕令各省督抚提镇招募新兵。除河南、陕西、四川、云南募兵较多,所缺无几,毋庸议外,其余各省著再照派出征兵见缺之数,酌量招募.....务须挑选健壮,实力训练,庶兵额不致久悬,地方亦资弹压。”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12,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9589页。
许多乡勇被补充到军队中以弥补经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