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湘茶又称湖茶.doc

格式:doc   大小:6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湘茶又称湖茶.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10/19 文件大小: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湘茶又称湖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湘茶又称湖茶,即湖南省所产之茶。其生产历史之悠久,产销规模之盛、茶品之众、茶质之优,早已驰名中外。为使湘茶再度辉煌,对其生产及其形成发展很值得研究探讨。
    一、湘茶生产及其形成发展的一般历史过程
    茶古称为“荼”,《诗·邶·谷风》:“谁为荼苦”;西汉王堡《僮约》有“享荼尽具”之句。湖南的茶陵(包括今炎陵县境)古称“荼乡”,有“荼山”(景阳山)、“荼水”(洣水)。《汉书地理志》中的“荼陵”即为茶陵。唐陆羽引《茶陵图经》说:“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有茶叶(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并有“茶”字简文和木牌。两相印证,表明湘茶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如果根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舜帝于九疑山中教民制茶”等传说,湘茶的历史就更为久远。
    茶在我国开始被作为祭品,春秋后被作为菜蔬,西汉初期推广为药草,魏晋时期成了宫廷的高级饮料。其时茶叶原料主要靠采摘于长江南北低山丘陵地带的野生茶树。因唐代饮茶风****普及到民间南北各地,而且回纥驱马市茶,野茶数量供不应求,于是有茶的栽培,时人犹以为“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其时湖南的常德、衡阳、衡山、茶陵、益阳等县已是大宗商品茶产地。南朝齐刘澄之《荆州风土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李肇《唐国史补》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南有衡山、岳州有邕湖之含膏”;五代十国时期,马殷据湖南,鼓励人民制茶、兴茶。据《新唐书·刘建降传》记载:“岁入算数十万,用度遂饶”;《旧五代史·梁记》载湖南其时“岁贡茶二十五万斤”,可见茶况之盛。宋代,茶已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也”,《宋史·食货志》载:“荆湖岁课茶二百四十七万余斤”。早在宋熙宗六年(1037)克梅山在安化、新化两县设官办茶场,制茶入贡,成为当时省境第一个商品茶基地。据安化县志记载:其时“山涯水畔,不种而生”。到了元代,茶已与桑、苎、棉、蔗成为湖南的五大特产作物,栽茶之法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其时“元至元二十三年二月,立岳阳、常德、澧州榷茶提举司;元统元年十月,立湖广榷茶提举司”,以加强对湘茶的管理。明代因“湖茶多而直下,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故其时湘茶既有“储边易马”的“官茶”,亦有“给引征课”的“商茶”,产茶数量大致保持在宋元时期的水平上。
    清代,是湘茶发展的鼎盛时期,“鸦片战争前湖南除洞庭湖区的安乡、华容外,其余各县皆产茶,年产量达一万二千五百吨,贸易量一万余吨,由南北两条路线出口东南亚诸国及欧洲和俄国”。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40~1860年间,开始了湘茶的新纪元。据《清史稿·食货志》载称:“厥后泰西诸国通商、茶务因之一变”。为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岳阳、平江等地率先改制红茶。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以后,广东商人每年均携款至岳阳造红茶,“乡人颇享其利”。到“道光末年,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万金(白银)”;“咸丰四年(1854),粤商由湘谭抵安化倡制红茶,当时年产10万箱”。从此,湖南各茶叶主产县相继仿制,产量大增。其时湖南茶叶输出量常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及至民国初年,湘茶在全国仍具有优势地位。1914年,,,茶叶出口额仍为全国之冠。但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至建国前夕湘茶已陷于中落境地,出口频于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