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终南山文化资料搜集
终南山, 又名太一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 简称南山, 是秦岭山脉的一段, 西起武功, 东至蓝田, 千峰叠翠, 景色幽美, 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主峰位于周至县境内, 海拔 2 6 0 4 米。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 周康王时, 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 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 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 吉星西行, 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 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 骑青牛而至, 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 执弟子礼, 请其讲经着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 然后飘然而去。传说今天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
自尹喜草创楼观后, 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 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名道云集楼观, 增修殿宇, 开创了楼观道派。进入唐代, 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 大力尊崇道教, 在终南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唐末五代, 盛传于世的钟吕金丹派诸道士, 如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等, 均曾隐居于终南山。至金元,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又修道于终南山附近之刘蒋村、南时村, 终南山遂成为全真道最早的发祥地。因此, 当邱处机大兴全真道后, 即用大力开拓终南山之宫观, 使终南山道教走向鼎盛。据载, 从元初起, 终南山相继建起了以重阳万寿宫为中心的大批宫观, 如重阳成道宫、遇仙观、通仙万寿宫、栖云观、集仙观、太一观、玉华观、白鹿观等。明清时期, 终南山道教渐趋衰落, 除说经台外, 其他宫观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废圮。新中国成立后, 对终南山古楼观进行了多次修葺, 形成了以说经台为中心的建筑群。
车过周至县城后折向南下,终南山苍黛的远影渐变清晰。如果说横亘在关中南沿的秦岭山脉,是大自然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杰作,那么,处于秦岭中段的终南山,就是这一杰作中的精华。
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县城南15公里处,它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天造地设,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高大坚实的依托、雄伟壮丽的屏障。她舒展青苍秀美的双臂,捧起长安城这一人类文明的瑰宝,奉献给古往今来的人们。长安城无疑是终南山的重心、终南山的灵魂。终南山因长安城而姿颜焕发,名扬四海,成为人们乐于游览的胜地。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左传》称终南是“九州之险”,《史记》说秦岭是“天下之阻”。宋人所撰《长安县志》载:“终南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至于它的丽肌秀姿,那真是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主脉为东西走向,支脉多呈南北走向,排列较为整齐。这些南北走向的支脉,为数多达175道,长度多在10公里左右(最长的15公里),高度多在2000米,透迤峻峭,中间孤峰蔚起,十分壮观。著名的秀峰有王顺山、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清凉山、望仙坪、朱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