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docx

上传人:buxiangzhid56 2018/10/20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禅诗的意境
摘要:情(意) 、景(境)结合而有意境,以中国古代禅诗为例:作为我国诗
史上的奇葩, 禅诗始于南北朝, 兴于唐宋, 由最初毫无诗意的偈颂逐渐发展为具有无穷意境美的禅诗, 曰:
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由于禅宗对诗歌的渗透,禅诗的三种意境往往互相交融,密不可分,共
同交织了一个令人无限回味的意境。
关键词:禅诗;意境;虚无空灵;寂照清静;淡泊冲和
所谓意境,无非是诗人主观的“意 (情 ) ”与客观的“境 ( 景) ”两个方面的交融,
也可叫做有情之境,具有使读者动情而神游象外的艺术魅力,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则包孕了一种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意境美。 禅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禅诗的意境进行初步的探讨,
宗白华先生说: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 [1](68) 因此,对禅诗意
境的探讨也是无穷尽的。

从历史上看,禅诗真正成熟和兴盛应在禅宗开创很久以后,大约是晚唐,若宽
泛来讲,恐怕从南北朝起诗中带点禅意的“禅诗”就出现了。禅诗大多为僧人和士大夫文人所作。僧人写
诗始于东晋,历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代有其人,康僧渊、支道林、慧远等成为中国第一代诗
僧。宋人姚勉在《赠俊上人诗序》中说,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
盛,诗亦大盛。士大夫文人以谢灵运、王维、贾岛、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人为代表。佛教在
中国的兴盛,使士大夫文人接触到佛经,尤其是禅宗的偈颂以后,不可避免地受其内容形式的影响,正是
对偈颂禅理的心慕手追,士大夫文人自觉创作了不少意境深远的禅诗。
禅诗始于佛教的偈颂, 但早期诗偈完全是在阐述佛教哲理, 没有丝毫诗意可言,
陷于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如马祖道一的示法偈:
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再如南岳怀让的示法偈:
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
中唐以后诗意越来越浓,不少禅师已自觉提倡语言修饰,反对不讲修辞的野谈
俗语,文益禅师《宗门十规论》里的观点就集中代表了这种倾向:
稍睹诸方宗匠,参学上流 ,以歌颂为等闲 ,将制作为末事。任情直吐 ,多类于野谈 ;
率意便成 ,绝肖于俗语。
偈颂的诗化使其干瘪的意境逐渐演变成具有无尽意境美的禅诗。按照周裕锴的
说法,诗对偈颂的反馈或渗透有三:一是仿拟大作家、点化前人诗句,用典故成语;二是“诗歌体制与风
格的演变”;三是“不少禅诗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2](30-32) 由此, 禅诗摆脱了说教诗的痕迹, 以禅入诗,
以禅喻诗,诗禅弥合无间,生成无限可能的耐人寻味的意境。

意境属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意境是指文学作品
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的融合,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 “意,标示
主观,是指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标示客观,是指客观生活形象的反映。 ” [3] 意境萌芽于先秦
《易传》的“立象尽意”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
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种文学创作。托名为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撰的《诗格》 ,
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镜,二曰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