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艺术概论作业.doc

格式:doc   大小:72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艺术概论作业.doc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10/20 文件大小:7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艺术概论作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______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级___________专业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
所修课程名称: 艺术概论
修课程时间:2011 年 9 月至 2011 年 12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2011 年 12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
摘要:佛教在我国影响已经上千年之久了,而南北朝的佛教在其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像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那样吸收、融合以及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在我国佛教造像上会画上浓浓一笔色彩。
关键词:佛教特点全面融合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佛像艺术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艺术,所以到了东汉、三国和两晋时期佛像艺术作为了佛教重要的传播与表现形式。其中《佛祖统记》等确凿的记载了我国佛像艺术起源于此时。
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朝代更迭,民族之间战乱不堪,各名族的融合也促成了佛教艺术的融合与吸收。其中南北政权的分割也使得佛教造像艺术出现了地域与时代的差异与变化。其中北朝出现了造像艺术空前繁盛景象。开窟造像是当时造像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另外也有石造像和金铜佛像。其中的开窟造像主要分为泥塑壁画和石雕造像两种形式,其中具有代表的便是我国三大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但是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也是南北朝佛教造像艺术中的一种代表。
一、中国南北朝佛教造像特点在这一时期主要受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一期佛教造像特点
图1一
上溯至十六国,下迄北魏太武帝灭佛时。此期造像突出的特点是外来因素较多。其艺术粉本以犍陀罗艺术为主,同时又吸收了马土腊和中土德表现手法,但彼此间的融合尚不成熟。以佛的造像来说,佛像一般头顶饰扁球状大肉鬂,发型成波浪式,面相丰圆,身着袒右肩或通肩式袈裟,衣服紧贴躯体,衣纹既有阴线刻,又有立体感较强的阳线刻,同时在胸部和腿部出现了细密的U字形衣纹。右侧图1的菀申造铜镀金释迦摩尼佛站像便是此时造像的代表作品。
(二)二期佛教造像特点
图2
从北魏文成帝即位恢复佛教至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此时造像突出特点是民族和地域特色非常显著。造像皆面庞丰圆,躯体壮实,造型稳重,气势雄阔,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审美特征,同时又显露出北魏拓拔民族蒸蒸日上,傲视中原的强大气势。此时期造像在外在形式和雕刻手法上也有所发展。佛像内着僧祗支,外增添了“右开左合”式偏衫,并在裸露的右肩上敷搭偏衫一角。菩萨的衣饰变化更多,增添了装饰性的宝缯和璎珞,宝缯如两翅高高向上飞扬;璎珞呈交叉状饰于胸前。菩萨身上这些装饰风格表现出明显的汉地审美习惯和仙道思想崇尚,应当是当时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在雕刻技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即表现衣纹皆采取了直平阶梯式的刀法。如右图2北魏太和时铜镀金释迦摩尼佛像就是一尊最典型的代表。
(三)三期佛教造像特点
图3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至北魏末年。此期为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