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谁能阻挡“向往”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为了得到一个电动小狗,努力争取时心中的那份充实与喜悦。所以,在女儿的教育中,我最看重的就是“热爱”和“向往”,只有向往,才能让生活的马达转得飞快;也只有向往,才能让孩子体验到努力之后的成就感。
因为饥渴,所以向往
女儿在小学之前就表现出了极佳的语言天赋,但在算术上,显得并不那么灵光,所以克服偏科是我在教育上永远的课题。一年级只要她做出一个稍有难度的题目,我便马上送上漂亮话:“你已经很棒了,尤其是你的数学思维,真是超乎妈妈的想象,但妈妈时间有限,不能经常陪你做奥数题,所以你表现好,妈妈就奖励你一道奥数题,并且把我的思路传授给你……”还要反复强调,只能做一道,做多了可不行!每次的结果都是女儿笑嘻嘻地捧着奥数书过来邀功:“妈妈,我不小心做多了。”“下次注意哦!”其实,孩子知道我们喜欢她多做题,但因为不逼迫,所以她很愿意研究那些她并不擅长的东西。
不要逼孩子,兴趣都是渴出来的。上次一个家长咨询孩子兴趣问题,初中时候因为家长旧打篮球影响了孩子学习,围追堵截地阻止孩子参加篮球活动,于是这孩子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练习。家长、老师都不厌其烦地“批评教育”其危害,结果原本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儿子居然以篮球特长生提前顺利考入,当家长意识到“玩”的好处时,每天又不厌其烦地逼孩子打篮球。结果,当然孩子死活也不肯再摸篮球了,人家要开始好好学习了。
有时候,给越少才越是真爱孩子,为了让孩子有份向往之情,饥渴最能让孩子尝到心里那份惦念的甜蜜。你会发现,越不让干的事儿,孩子越有本事做成;越是逼着做的事情,越是让孩子反感。
向往需要“勾引”,梦想不是负担
女儿的小学对着两个初中,其中一个是条件非常好、竞争更激烈的实验中学,老师们在学校也会经常对孩子们讲实验中学有多么多么好。我在家更是会有技巧地传达给女儿去实验中学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如果考上特长生那才是真正的实力。
学校刚建好还在装修时,我便领着女儿进去转了一个多小时,“这个可能是教室吧!妈妈,这个教室真大!”“这里的树真多!以后我可以采集各种叶子标本。”“妈妈,看!这个角落里到了夏天会有很多蜗牛的,我得记住,以后可以告诉生物老师。”“还有这么大的室内篮球场啊!上面还有观众看台呢!”舞蹈室、心理室、操场,我们一一参观。回家后,女儿给奶奶打电话,描述了这一天的快乐。
我知道一般的家长会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以后可以走入自己向往的学校。这种话在我看来是副作用更多,孩子的参观已经有极大的向往了,多说无益。等到晚上睡觉前,我问女儿“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啊?”“因为我去了未来的学校。”我知道,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冲向自己的梦想了,这就足够了。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在上学之前都有各种理想:要当科学家、数学家等等,一部分家长一笑而过,一部分家长会在孩子上学之后拿成绩说事儿,
“就你这成绩还想当×××?”这个话道理上是正确的,可听起来真让人丧气,几乎大部分有理想的中国孩子都听过这样的话,哪个孩子还敢再有梦想?有了梦想哪敢告诉父母?甚至做一点努力梦想也会成为负担。用现实去勾引孩子产生羡慕及向往之情,远比我们一遍遍的催促有更多的帮助。
如今女儿又向着一个新目标在努力,而我总是扯她的后腿:“妈妈觉得如果学得太辛苦才能上这个学校,是不是有点不值得?但如果你执意要上这个高中的话,妈妈愿意帮助你,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