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5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docx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10/21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分析
万艳芳
201302411101
【摘要】旅游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旅游地管理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之一。如此一来,正确判断人类旅游经济行为是否与旅游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是实现持续发展旅游的前提。本文主要探讨旅游游环境承载力的进程、科学内涵、特征、功能、组成体系及成就与不足,并预测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旅游;环境承载力;承载指数;持续发展
注:文章主题的确定来自于今年国庆节三峡大坝旅游区免费新规的出台,带动了游客“井喷,以及去年黄金周因人气太旺而发生游客滞留事件的九寨沟景区,使我不能忽视旅游环境超载状态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自己对环境承载力知识的浓厚兴趣,更加坚定我了解旅游承载力的决心。首先进入中国知网,选择文献全文,输入“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进而出现大量关于旅游承载力的文献,然后挑选需要的材料即可。
引言
随着国内旅游业市场的发展,各种对旅游目的地过度开发而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开始出现: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设施的无序建设,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环境与旅游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能分析评价区域旅游开发潜力并掌握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关键性限制因素,并能为区域旅游部门制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本文将综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国内主要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国内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国内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最早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红红(1983)在《城市规划》中,对“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刘振礼和金健(1985)的“特定区域旅游规模”
之研究,对旅游容量问题从概念体系和计算方法上行进了最初尝试。保继刚(1986)在系统阐述旅游****境承载力概念体系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颐和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并计算其大小,提出了宏、微观两方而的调控措施。丁文魁(1988)在其所著的《风景名胜研究》中认为,风景区容量的测算指标是一个复合性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单位规模指标、风景区的最大可容量、风景游览空间和设施总而积、周转率高峰日容量、年容量等。总体看来,这一时期我国学者针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始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有所关注,但仅仅处于初步的理论认识和相关概念的引进和介绍层次上。除了保继刚对颐和园进行了量化研究外,大多数学者还只是从理论上认识和研究该问题。
(二)国外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发展,经历了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过程。承载力起源于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是首先发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而承载力这个词的概念最早由比利时生物学家P. E. 弗胡斯特(P. E. Forest)于1838年提出,并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旅游环境承载力一词由拉佩芝(Lapage)于1963年提出,当时没有做深入研究。到1971年,利姆(Lime)和斯坦奇(Stankey)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