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Rabies Virus
狂犬病病毒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MU
第35章
生物学性状
外观子弹状,75X180nm,一端钝圆,一端扁平,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或Rabies virus)
核酸为-ssRNA。衣壳呈螺旋对型
有脂蛋白包膜。包膜有大量糖蛋白突起,是血凝素,与病毒感染性有关
病毒易感动物范围大,包括家畜(狗、猫)和野生动物(狼、狐狸、猴、蝙蝠等)
在感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上(大脑海马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形成嗜酸性直径2-30nm的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Negri body),有诊断意义
根据表面糖蛋白G可分为4个血清型
抵抗力不强,60C 30min或100C 2min可灭活。可被强酸、强碱、乙醇、乙醚、肥皂水、去垢剂等灭活。
在脑组织中室温或4C可持续1-2周。甘油中可保存数月。
在体内很多细胞上有其受体,故能在很多体细胞上复制。与神经肌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有特异亲和作用,借此进入神经系统
吸附后靠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由病毒RNA聚合酶转录出5个mRNA,分别编码G蛋白(包膜糖蛋白)、N蛋白(核蛋白)、L和NS蛋白(共同组成病毒聚合酶)、M蛋白(基质蛋白)
在内质网出芽方式释放
病毒复制
野毒株:从自然感染的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Wild strain)
固定株(Fixed strain):巴斯德用野毒株连续在兔脑内传代,发现对家兔致病的潜伏期逐渐缩短。传至50代时,已由原来四周缩短至4-6天,不再缩短,称为固定毒株。特点是对家兔致病力强。但对人和犬的致病力大大减弱。脑外接种不引起狂犬病。这种固定毒株可制成疫苗
毒力变异
致病性
易感动物:犬、猫、牛、羊、猪等家畜和狼、狐狸、猴、野鼠、蝙蝠等野生动物。其中蝙蝠可能是重要的储存宿主
动物间狂犬病是由于患病动物咬伤健康动物而传播。
人被患病动物咬伤致病。传染源主要是狂犬,其次是狼、猫、猪等。人被咬伤发病率为30%-60%。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
动物或人被咬伤后,病毒随犬唾液经伤口进入人体,在局部肌肉细胞中增殖,后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侵入周围神经,以细胞-S。在脑组织中迅速增殖,沿传出神经下行至唾液腺和其他组织
犬狂犬病分狂暴型和麻痹型。狂暴型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麻痹型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不明显。病程短,不超过5—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