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8/10/22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意境”、律诗及汉字构字法中的“并置呼应”原则
白晓东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陕西西安

摘要:“意境”说的出现和唐代律诗属对形式的成熟有关,而这种成熟了的属对技巧又与汉字结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表述原则相连。合体字如“会意”、“形声”,是一种拼合构字法,造成了语言的“声”与文字的“形”的时空合构,产生了汉字“声”、“形”互动的“并置呼应”。这种“时空合构”的“并置呼应”原则,影响了诗歌的文体,促成律诗属对形式的成熟,引发了对文本内部诸时空元素多维呼应的“象外”之境的追求,从而导致了“意境”说的应运而生。同时,“并置呼应”不只是个形式问题。“并置”之中的“呼应”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的“情志”传统,是“情志”在诗歌中的激荡,与儒家的“皇道”以及释、道的“道”妙都有关系。“呼应”是“并置”的初衷和目的,是律诗之美和“意境”的“味外之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动因。
关键词:意境;律诗;属对;汉字构字法;并置呼应
中图分类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白晓东,男,1958年生。北京大学英语系学士、硕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西安交通大学英语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中国古代诗论的“意境”说发端与唐代,中国律诗的定型、成熟也在唐代,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结果?如果不是巧合,此联系来自中国文化的何种共质?其共质是哲学的吗?抑或不仅仅是哲学的?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并不等于说没有价值。
本文想作的,就是考察“意境”说、律诗文体与汉字构字法所显示出来的“并置呼应”原则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意境”说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定型有关,也就是说与诗歌音律词句属对形式的成熟有关。笔者认为这种成熟了的属对技巧与汉字结构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表述原则相通。合体字如“会意”、“形声”,是一种拼合构字法,造就了语言的“声”与文字的“形”的时空合构,产生了汉字“声”、“形”互动的“并置呼应”。这种“时空合构”的“并置呼应”原则,影响到诗歌的文体,促成律诗属对形式的成熟,引发了对文本内部诸时空元素多维呼应的“象外”之境(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追求,从而导致了“意境”说的应运而生。同时,笔者还认为,“并置呼应”并不只是一个形式问题。“并置”之中的“呼应”本质上体现了自古以来的“情志”传统,是“情志”在诗歌中的激荡,与儒家的“皇道”、乃至释、道的“道”妙都有关系。“呼应”是“并置”的初衷和目的,是律诗之美和
“意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动因。
为了阐明“意境”说、律诗文体与汉字构字法后面“并置呼应”原则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就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意境”说的本质与特色;二、“意境”说的提出与律诗的成熟;三、“意境”之诗学概念的典型性;四、“意境”的典型性与汉字构字法的“并置呼应”原则;五、律诗之外的“意境”美。
一、“意境”说的本质与特色:
王昌龄在《诗格》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凤凰出版社,2002年版。就《诗格》作者归属问题,本文取张伯伟之说。
中首次提出了“意境”说,并将“意境”定义为“得其真”。“真”为何物?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用《道德经》关照“意境”,“真”应该就是“道”的“道”性。在释家,“真”也是一个与佛道相联的概念,常常与其它词组成术语。比如“真色”,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的:“如来藏中之色,即于真空之妙色,是云真色。依此真善妙色称为法身有相。楞严经三曰:‘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在《诗格·论文意》中,王昌龄也将诗歌的“文意”与儒家的“皇道”紧紧联系在一起,说:“是知一生名,名生教,然后名教生焉。以名教为宗,则文章起于皇道,兴乎《国风》耳。”所以说,无论从儒、释、道哪家来看,“得其真”的“意境”都与“道”相联,是内涵有“道”的诗的最高境界。
由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周易·系辞上》也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释家论道,更是强调其不可思议性与无法言说性。如果“道”是难于言说的,“意境”之“真”也就是一种无法用具体语言表现出来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不存在于具体语句中的含义,是“言”(人声、韵律)、“象”(文字、意象)、“意”(意蕴、道妙)互动时所产生的一种多维呼应。它虽生发于文本之中,却存在于文本之外。
那么,诗歌中的“真”境何以实现?作为近体诗律的专著,《诗格》对诗律诗法的探讨可以说是一种解答。
近体诗律主要指属对,包括声韵、词句两个方面。关于声韵,王昌龄说:“若以清为韵,余尽须用清;若以浊为韵,余尽须浊;若清浊相和,名为落韵。”(《诗格·论文意》)又说:“律调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