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笔记
本书是关于经济学的论文, 但较通俗易懂。 核心问题是证明西方经济崛起的
主要原因是所有权的发展, 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技术变革或者其他。 为证明这一
观点,作者讨论了大概从公元 9 世纪至 18 世纪的经济史。
全书概述
本书中心论点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
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
作者考察的是 13-18 世纪的经济组织的变更情况。 在正式讨论之前, 作者给
我们分析了 13 世纪以前的情况。 10 世纪左右欧洲普遍存在的是庄园经济。庄园
的三个要素分别为土地、保护的职能、劳动。农民通过劳动为生产产品,和领主
订立契约,为领主提供生产的产品,作为交换,领主为农民提供保护。作者认为
庄园经济模式存在的条件是秩序混乱、 土地丰裕、 军事能力有差异, 劳动力不足
等。作者提出打乱这一制度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将改变土地丰裕和
劳动力不足等条件。
在土地丰裕地区, 当人口稠密到报酬递减的地步, 人们就会开发新土地, 由
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于是贸易得以发展, 市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用货币计量产
品。更好的土地被拓殖, 人们开始更加集中或转移到更贫瘠的地方。 劳动生产率
降低,土地价值升高。领主和农民之间的契约关系发生变化。
作者在第四章讲解了 11-13 世纪的经济形势, 庄园的具体任务分配, 各级领
主与承租人之间的关系,土地授予的形式,二圃制耕种方式,契约协定的选择。
人口的增长带来的是边疆运动, 产品市场的扩大, 生产变得更有效率, 于是劳动
捐这种契约协定被货币代替。 以现金支付捐税也使得领主可以用金钱来组织一支
常备军队 (之前兵役期为 40 天),于是战争便易于发动。 人口的拥挤使得三圃制
慢慢取代二圃制, 作者认为三圃制并不能算是效率的重大改进, 而应算是对环境
的一种适应, 如果人口丰裕的话还是会回到二圃制 (因为实行三圃制需要马而不
是牛,而马的饲料是燕麦) 。
接下来作者开始讨论 13-18 世纪发生的变化。作者同意一般认为 13 世纪人
口是在快速增长的观点。 为了更好地进行海上贸易, 发展了委托制和合伙制的契
约协定,银行存款业务复兴,保险业初露端倪,这些制度创新降低了交易费用,
提高了生产率。 市场的扩大也使专业化变得有利。 人口的增长在农业方面导致了
制度的倒退,某些庄园退回到劳动捐。
作者认为 13 世纪没有挣脱马尔萨斯陷阱是因为“该世纪已经发展或未能发
展的所有权的性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没有赶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14-15 世纪欧洲人口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饥荒、流行病、战争是人口减少的
几个主要原因。 在这期间人口大幅度长时间下降引起了: 土地价值降低, 政府支
出需求提高,交易费用提高。这些引起了接下来的所有权变化。契约形式变更,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取代庄园提供保护) 。
频繁的战争使得君主需要想办法扩大财政收入, 于是所有权进一步变化。 17
世纪欧洲又面临一次马尔萨斯陷阱, 这次英国和荷兰获得了人口增长, 法国和西
班牙等国则没有逃脱马尔萨斯陷阱。 法国的分益耕作制和行业垄断的盛行, 西班
牙的广泛存在的垄断和财产权安全感、 可耕地的所有权这些决定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