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之声的创新给地方新闻广播的启示
摘要:中国之声是广播新闻的一面旗帜,它能够形成如今的影响力,经过了不断的摸索和改革。如何学习它的改革创新成为众多广播媒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新闻中国之声改革创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的生存状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大量新兴的传播形态出现,传统的媒体工作者失去了对信息和资源的占有优势,受众越来越直接和便捷地接触到信息和资源,?脑、手机等都成为了他们的工具。但是,“新传播技术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跨媒体整合,整合的结果即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实现了媒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结合,使传播的效果改善,范围扩大。”在这种状况下,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者广播媒体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加强自身改革和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出路也成了广播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我国广播媒体的领军队伍――中央人民广播?台为广播业起到了表率作用。我们细数中央人民广播?台的改革发展历程:2004年新年伊始,中央人民广播?台第一套节目进行专业化改革,更名为中国之声,中国之声经过这次专业化改革,其定位依然为新闻综合频率。四年后,在经历了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两次特大自然灾害特别报道后,中国之声积累并固定成功经验和做法,于2008年8月25日实行轮盘式改革,进行新闻全天候、不间断、滚动播出。由于实行
“车轮战”,因此本次改革又被形象地称为“轮盘式”改革。2009年,中国之声继08年8月启动全面改革后,节目又进入全新改版,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于受众面前:“板块十轮盘”的节目架构和全天侯、不间断的直播形态。2010年,中国之声继续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节目的整体调整和各项管理的配套完善,提出了“劲锐新闻”的理念。从这些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之声》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由传统的综合频率向新闻综合频率、到专业化新闻频率发展,并向着中国专业广播新闻频率第一品牌的目标迈进。
中国之声改革的成功除了有体制、机制、理念等诸多因素外,在广播新闻的操作层面也有许多创新,这也是给广播新闻人以启示的地方。
一、个性化的导语模式
一条新闻,受众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导语部分,一条好的导语也就意味着这篇新闻成功了一半。在导语的运用上,有很多的技巧,导语并不是为了全面地概括这条新闻,而是突出新闻的重点,抓住受众的听觉和视觉,让他们有阅读或收听下去的欲望。简单回顾中国之声导语的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创新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设问式导语不再是配角
传统新闻导语最常用的是概括式导语,平铺直叙地叙述事件的重点。而细心的听众会发现中国之声特别是《新闻纵横》用得最多的是设问式导语。例如,4月11日,中国之声报道:“到本月28日,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陆续交出今天第一份“大考”成绩单。首批10家公司业绩如何?未来陆续公布的季报又会如何?”从中国之声的探索可以看出,设问式导语比概括式导语更适合广播,因为广播是线性播出的,设置悬念抓住听众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看,设问式导语更像是好莱坞大片式手法。
(二)问答式导语颇具力量
问答式的导语是最近的中国之声中频频闪现的形式,一问一答,仿佛在对话一般,又像是一种自言自语式的旁白。而听众在不知不觉中也会融入到这种问答中,新闻所提出的问题也会引起听众的思考,那听众所给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