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99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 2018/10/23 文件大小:9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西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塑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必然选择;是做好非煤产业这篇大文章,破解“一煤独大”资源型经济困局,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抉择。
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煤层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部署,通过实施“512”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等重点工程,充分发挥创业投资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产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对于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指数监测值稳步上升,2015年排全国第17位。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提高,,%,分别比“十一五”%。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8家,尤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全省通过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产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动车轮对组成关键零部件、水煤浆水冷壁气化炉等技术实现产业化,有望催生一批新兴产业。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规模总量迅速攀升、对区域经济贡献率逐步提高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以上,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接近6%。全省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截至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20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8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38家,其中太原重工进入全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15强,%;山西晋能艾斯特生产的空冷设备制造规模达到全国第5位;智奇铁路设备公司形成5万对年总装和检修能力,国内动车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
产业链条延伸初见成效。如新能源领域,初步形成了从多晶硅、硅棒、硅片、电池、组件、电站、应用系统的光伏产业链和多晶硅铸锭炉、多线切割机、硅料清洗机、光伏电池电极电镀装置等光伏装备制造能力;形成了风电电机、发电机控制装置、增速器、主轴、叶片、法兰、塔筒及整机制造的风电产业链。现代中药领域,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中药农业、富有特色的中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中药商贸流通、优势突出的中医医疗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形成了原材料、关键部件和整车组装等相互配套、较为完整的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新材料领域,形成了原镁冶炼、镁合金熔炼和镁合金深加工较为完整的镁产业链;形成了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封装-电视背光全产业链的LED垂直整合体系,并带动了室内外大屏幕显示和照明灯具等下游产业的发展。煤层气领域,形成了上游资源勘探开发、中游储运、下游输配分销以及煤层气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目前,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如镁合金产业形成了太原、运城、大同等三大产业基地;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形成了太原、运城、阳泉、长治等四大产业集群;光伏产业形成了长治、大同等产业基地;医药产业形成了大同、太原、晋中、运城、晋东南、侯马等以医药工业园为核心的产业集群;LED产业形成了晋东南产业基地;铁路装备产业形成了太原、大同、永济等三大制造基地;液压元器件产业形成了以榆液集团为核心的全国最大的液压产业集群;煤机制造产业形成了以太重煤机为主的太原产业集群,尤其是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和榆次液压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实现了零的突破。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截至2015年,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区达到28家,其中国家级6家。特别是太原高新区2015年科工贸总收入达到1700亿元,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区24个,入区企业达到50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我省初步具备了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