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代汉语备考笔记
 
此笔记根据老师划定的范围及课件整理而成,希望在复习的时候能帮到你们
一、            文字
㈠怎样查字典 1、.按音序;2、.按部首和笔画;3、.按号码。
㈡ 1、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 ② 隶书阶段(隶变)
③楷书阶段(楷变)
2、隶变:定义: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也
            叫“隶定”、“隶古定”。
      意义: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
3、甲骨文: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由王懿荣在1899年发现,由于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其特点是: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形体未定形,异体字繁多
 
4、金文、大小篆的特点:
金文: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意味,形声字大量增加
大篆: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狭义的大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秦国文字特点:主要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不断提高,象形程度不断降低。这里参见文字学笔记)
小篆:制定每一个字的规范形体;用线条写成站立的长方形;内聚环抱,拘谨严整(来自古代汉语课件)
字形线条化;构形系统化;字系有序化;书体匀整化(来自文字学课件)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汉许慎著,我国第一部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凡十五篇,含正文十四篇,叙目一篇。以说解小篆形义为主要内容,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分540部。
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長是也。
6、区别字类: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并被“章黄”学派沿用。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8、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㈢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通假字
1、古今字  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一个字记录的某一意义创造新字,新造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古今字”。新造的字叫“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叫“古字”。 如:莫 ①日落、傍晚------暮   ②表示否定
2、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叫做“异体字”
如:詠咏  淚泪  嶽岳  點点  賸剩  覩睹  雞鷄  秌秋  棊棋  慙惭
3、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爾尔  軆体  擊击  纔才  隊队  轟轰  亂乱  爲为  鷄鸡  竊窃  穀谷
4、通假字:“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二、词汇
㈠词义发展情况
1、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
2、词的引申义:所谓引申义,就是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3、引申的方式:(1)链条式 要:腰——中间——拦截——要挟——求得——需要        《墨子·经说》:昔楚灵王好士细要。
(2)辐射式 左——辅佐、帮助 ——差的、卑下的;不帮助、反对 ——凭证;证据、证人
 
4引申义的分类:(1)、并列型的引申(2)、递进型的引申  例句见3
 
5、古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㈡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例如:“契阔谈,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