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docx

上传人:aishangni990 2018/10/23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的家乡甘肃会宁.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的家乡甘肃会宁
可能是造物主的吝啬, 仅给了这里一片贫瘠的土地; 也可能是造物主的偏爱, 给了这里
一群与众不同的会宁人。 生活在这里的人, 由于自然条件的刻薄, 命运注定了他们拼搏的一
生,,
如果把甘肃看成一个斜挂着的两头大的糖葫芦的话, 会宁就是下边那颗最涩的一块。 祖
国大西北的甘肃向来以既“干”又“酥”而著称,会宁便是这干苦浓缩的精华。每年到了三
四月, 缺水就成为困绕会宁农民的一大难题, 就像灾年的粮食青黄不接一样, 家家在每一年
六七月份收集在窑里的那一点水到了两年的交接处都已捉襟见肘了, 而天却迟迟不下雨, 农
民的心就像土地一样开始干焦。 如果村子前后有一口有水的井, 就成了全村人的 “命根子”。
我们村就有一口,在村子中间,人们都叫它“老井” ,不知道它有多老,自从我记事起,人
们就这样叫它了。老井里的水很甜、很凉,我们都爱喝,不煮喝了肚子也不痛。老井的水也
大,听老人说是过水,也许是吧,舀干时候不大就又能蓄一尺深。但是,能得到大自然这样
恩赐的村庄毕竟太少了, 很多村子就根本挖不出一口有水的井。 怎么办?那可惨了, 除了到
外地买水外就只有不惜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到邻近的村子去 “借水” 了!借了当然是不可能还
的了。 到了缺水的季节, 为了大家都能喝到一点水,我们村的老井也就临时上锁了,每天中
午和傍晚各开一次。开井时刻到井滩去,可热闹了,比赶集的人还多 -- 本村的、外村的,男
女老少都有, 牛羊等牲口也在人群中来去穿梭。 看着他们顶着正午的烈日, 挑着两桶水一步
三晃的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怕洒出一滴水而提心吊胆的情景,不由使人惊叹万分。
会宁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 “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 ”道出了这里水的珍贵。 如果你
走进会宁农村的每个家庭, 都会在厨房里发现一个一米多高的大缸, 是装水的, 挑来的水全
部装在里面,慢慢地用,一点点地用,能省的尽量省,绝不能有半点的浪费。只有他们才深
深知道这水是来之不易的。井,已成为会宁人的“命根子” ;井,已溶为会宁农民的一部分!
会宁人对井的渴望, 决不亚于城里下岗职工对一份好工作的渴望! 吃水莫忘打井人。 打一口
井,得向地下挖三四十米,不知多少人为此流了多少汗,为此吃过多少苦,为修一口井,不
知花了多少人的心血!
大自然的十年九旱, 已使会宁农民无法摆脱水的困惑, 无法忘记井的甘醇。 吃水已是这
样的困难, 农业灌溉更是不敢设想。 二月种子下地后,风吹起松软的黄土, 天地间整个弥漫
着黄色,黄色掩盖了山坡,黄色掩盖了村庄, 黄色掩盖了人 ,, 走上了乡间的小路,路面整
个被细腻的像流水一样的黄土遮盖着, 一脚踩下去, 整个脚都淹没了。 偶尔有一辆三轮车驶
过,看着直冲云霄的黄土,不由的使人想起李白的诗句: “黄沙直上白云间。 ”当然,这里的
不是“黄沙” ,而是“黄土” ,但没有半点李白那夸张的意思。老农扬起同黄土一色的脸,长
叹一声:“老天爷又要减人了。 ”要是碰上个风调雨顺的岁月会宁亩产平均能达到三百斤已是
相当不错了,但别的农业区,即使在灾年亩产在四百斤以上。 这就是会宁人生存的土地,这
就是会宁人赖以生存的环境! 造物主赐予以会宁人的实在太少、 太少了, 只给了这里一片贫
瘠的黄色和一片苍凉。
为了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