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8
文档名称:

《帝王世纪》文字版.doc

格式:doc   大小:173KB   页数:10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帝王世纪》文字版.doc

上传人:zxwziyou9 2018/10/24 文件大小:17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帝王世纪》文字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帝王世紀
皇甫謐撰
齊魯書社
目錄
帝王世紀第一自開闢至三皇………………………………..1
帝王世紀第二五帝………………………………………….10
帝王世紀第三夏……………………………………………..21
帝王世紀第四殷商………………………………………….29
帝王世紀第五周……………………………………………..38
帝王世紀第六秦……………………………………………..52
帝王世紀第七前漢………………………………………….55
帝王世紀第八後漢………………………………………….58
帝王世紀第九魏……………………………………………..61
帝王世紀第十星野歷代墾田戶口數………………….63
帝王世紀附錄……………………………………………………68
帝王世紀補遺……………………………………………………69
帝王世紀續補序…………………………………………………70
帝王世紀續補……………………………………………………71
帝王世紀考異……………………………………………………80
校點後記………………………………………………………….90
帝王世紀第一自開闢至三皇
天地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始,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為象。惟虚惟無,蓋道之根。道根既建,由無生有①。太素質始萌,萌而未兆,謂之龐洪,蓋道之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始位②。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蓋道之實。質形已具,謂之太極③。《御覽》一。
①“由”,一作“猶”,通“由”。
②“位”,一作“立”,古通。
③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說,見《列子·天瑞篇》、《易乾鉴度》。又《易稽覽圖》推《易》天地人之元術云:“先置天元太初癸巳元年,一百九十萬八千八百五十三歲,乃始太初元年已來载數。”其言天元太初者,謂元氣始萌之太初也。言太初元年者,謂漢之太初也。蓋白元氣之萌,而已有可推之數,《御覽》又引《禮斗威儀》曰:“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歲而反太素。”《禮含文嘉》曰:“推之以上元為始,起十二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牵牛之初。”鄭注:“上元太素已來至所求年。”據此,知太初、太始、太素已来俱有年可求,故《世紀》叙之於首。
天皇大帝,曜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五行大義》五。
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故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①。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稱帝,義合者稱王”②。《御覽》七十六。
①“洞”,一作“動”。
②按:《藝文類聚》十一引作“仁義合者稱王”。又按《公羊·成八年》注引孔子曰:“德合天地者稱帝,河洛受瑞可放。仁義合者稱王。”此“義”上當有“仁”字,本《春秋説》也。
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地者稱帝。德合人者稱王。《初學記》九。
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①。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②。作瑟三十六弦③。燧人氏没,庖犧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充庖厨,故號曰庖犧。後世音謬,故或謂之宓犧④。一號黄熊氏⑤。在位一百一十年⑥。
①按:《初學記》引此,下有“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十字。
②《路史·後紀一》引作“天皇伏羲都陳留”。
③按:《初學記》引此,下有“長八尺一寸”。
④原注:“一解云:宓,古伏字。後誤以宓為密,故號曰密犧。
”按:“宓”,一本作“密”,注兩“宓”字并作“虑”字,皆誤。《初學記》引一解兩“宓”字亦作“虑”。《後漢·班固傳》注引作“後或謂之伏羲”。
⑤按:《五行大義》引作“雄黄氏”。《路史·後紀》曰:“皇雄氏,《世紀》云:一作雄皇。”
⑥《御覽》七十八引作“《皇王世纪》”。
包羲亦號天皇。《路史·後紀》一。
取犧牲以供庖厨,食天下①,故號曰庖犧氏。或作宓戲氏者,宓字誤也②。當山下著必③,是古之伏字。《禮記·月令》正義。
①《班固傳》注引作“以食天下”。
②按:二“宓”字皆當作“密”。
③按:“山”當作“宀”。
太皞帝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之迹出於雷澤之中,華胥履之,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主春,象日之明,是以稱太皡,一號黄熊氏。同上。《尚書·序》正義。《史記》索隱補《三皇紀》。
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烏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造書契以代结繩之政,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所以六氣、六府、五藏、五行、陰陽、四時、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有類。乃嘗味百***而制九針,以極夭枉焉。《御覽》七百二十一。
庖犧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黄帝、堯、舜引而申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