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
教学目标
,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背诵全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
,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叫什么名字?谁起的?有什么含义吗?
:张志和是唐朝词人,你们猜一猜,他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呢?(课件介绍词人张志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词。
渔歌子是一个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设计意图:要真正读懂一首词,了解词人的相关背景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张志和的名字是谁起的?让同学们猜一猜,无论猜对与否,同学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当知道是皇帝所赐予时,都急于了解皇帝为什么要赐予他名字,避免了直接介绍作者的空洞与枯燥,激起了同学们对词人的兴趣。
二、初读、读顺
: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词,要求读通读顺,如果能读出节奏、读出词的味道,就更棒了,同学们至少读三遍。
:这首词中有四个字音提醒同学们注意:“塞”、“鳜”、“箬”、“蓑”。
:同学们,读古诗词光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注意节奏。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都要有一定的停顿,谁来再试一下。指名读,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我们来合作读一下,我读前面部分,你们读后面部分,注意读出词的美感。
设计意图:初读这一环节,要求同学自由朗读至少三遍,目的是自读自悟,读通读顺读正确,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同学们有了读词的感觉,此时再指名读,适时点评,最后通过与教师合作读,同学们明白了应当怎样读词,从而体会词的节奏美、韵律美,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步步深入。
三、再读、读懂
:读了这首词,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重点理解“箬笠”、“蓑衣”、“鳜鱼”、“不须归”。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请其他同学回答,并适当加以点拨,指导。
师:“斗笠”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你怎么知道的?那你知道“蓑衣”是用什么东西做的吗?
鳜鱼是一种淡水鱼,嘴大鳞细、肉质非常鲜美。
不须:不一定要。
:箬笠、蓑衣、鳜鱼。
设计意图:“箬笠”、“蓑衣”“鳜鱼”这些词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同学们的质疑中,在其他同学们的解答中,在教师的相机引导下,同学们通过观察字形,欣赏课件,形象而又深入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精读,读美
。
(1)体会景物多样,色彩丰富:
师:张志和的好朋友、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多才多艺,他画中有词,词中有画,大家看看,在这短短的27个字中都包含了哪些景物?画面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看到了哪些色彩呢?
(2)用心揣摩每一种景物的意境:
师:这样的美景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呢?教师配乐深情解说: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上下翻飞;近处,桃花盛开,河水猛涨,水中肥美的鳜鱼正在摆尾嬉戏,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