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柳先生传》解读教学-中学语文论文
《五柳先生传》解读教学
丁美雪
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56),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享年63岁的陶渊明,距今已1650年了。如何将这位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被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作家透过假托“五柳先生”之名,其实是作者的自况的《五柳先生传》介绍给学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模式
本课次采用渐进责任释放的教学,采取的步骤为让学生自学,带着疑惑进入课堂,继而教师的引导教学,再者学习的转换迁移,最后是学生的独立学习。教学方式的进行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学生各组先进行讨论,再发表看法,相互观摩,目的是促发学生的思考,让思考不仅仅囿于一隅而能多元展放。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统整讨论,架构起整篇文章。
二、文本分析
(注:课文文字及标点,皆遵从台湾教材。)
三、提问设计与学生反应
依据文本分析,此课次通篇架构于“读书”“饮酒”“志向”,再以传记的记叙特点建构人物的形象,因此提问设计的内容为下列几题。而文本的提问设计方式则是依照PISA阅读历程设计,以开放式的题目设计,让学生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以例证、条理分析的表达方式与同学共同学习,同时将重点置于发展解释与省思评鉴文本。针对提问设计,各组学生的反应如下:
?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有了解的地方就会‘开心’地忘了吃饭”,“因为五柳先生喜欢读书,写文章自娱,以乐其志”,“不求甚解”,“喜欢写作”,“闲静少言”,“读书时常会有所领悟”,“因为有会意时会很开心”,“读书若读到了解意思时,就会忘记吃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题问的是因果关系。“五柳先生为什么喜欢读书?”应为果,而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这才是答案。但是学生的答案如:“开心得忘了吃饭”应是外在的表现,非其原因;写“不求甚解”“喜欢写作”则是答案过于模糊不完整;“闲静少言”则是与题目所问没有必然的关系。
?
“只要有人请客一定会喝光,不会因为不好意思而比较客气”,“边喝酒边写作”,“边写诗边喝酒”,“喝了一定醉,醉了就回家,不会在别人家发酒疯”,“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喝酒时可以逃离人世间的疾苦,且可以激发他写文章的灵感”……此题学生的反应多元,没有固定答案。回到文本,陶渊明是如此叙述五柳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按:不常有酒喝)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终于可以喝到酒了)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或许与其人生态度有关,尽兴即可,这也是一种乐趣)”,此外,第三段如此写:“酣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五柳先生喝酒乐趣的确如学生所言。只是,最后一组书写的答案与文本较无关联,应是自行与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联结所致。
“颇示己志”“以乐其志”,你认为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支持你的看法。
“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不忧于世俗之事”——“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赋诗、喝酒”——“五柳先生传里讲到的就是他喜爱喝酒和作诗,就像‘常著文章自娱’和‘酣觞赋诗’表达他的志向”“写文章、喝酒、作诗”——“在文章中都提到了这三件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