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刚才对方辩友提到消费券可以带动消费,减轻市民的购买压力,我方很是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救济的手段,消费券的发行可以短时期内刺激消费的增长,还可以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品。但是刺激消费并不等同于拉动内需,消费券自身存在很多的问题,发消费券也绝不是解决中国内需不足的良药。
对方辩友说消费券带动了消费,于是就拉动了内需,达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的确,消费券可以短时间内刺激消费,可是刺激消费与拉动内需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并非就依靠仅仅的一两次消费的激增就是内需拉动了。这种刺激好像是让消费在短时期内有了不小的提升,可是就像我们要火车跑起来不能用手去推它,而是要让它自己去运行一样,拉动内需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刺激那么一回。
而且我方认为消费券的刺激消费的作用也没有那么明显,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替代消费,,就是用消费券代替现金在市场上流通,而这正是消费券的先天弱点。刚才对方辩友说消费券的发放可以让市民更多的在市场上消费而非将钱存入银行,可是您想过没有,当发放了消费券后这些券的效果真的会那么好吗?日本十年前发放国一阵消费券,可是结果是百分之三十用于了刺激消费,另外的百分之其实是替代消费,就是本来我就是已经打算了花500元,你现在给我200元券,那我就可以存300元,这样反而使得现在被禁锢与银行。刚才您方也提了,拉动内需实质上就是要扩大国内的消费市场,可是消费券却起了相反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就是经济学中说的人们的当下消费支出决策是由其当下收入决定的,一个人是否增加消费支出是由他本人对未来的预期决定的。因此如果消费者预期到自己未来的收入减少了,即使发放再多的消费券,他也不会改变民众这一消费决策趋势。因此消费券的用途是否能像刚才对方辩友提到的那样完美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百姓的消费信心不足,消费的欲望不强,那么即使是消费券真的发到了每人的手中,他们又真的会用于购买那些额外需求消费品吗?经过调查显示,如果发给市民消费券,问问他们的消费方向,绝大部分的中老年消费者对于消费券的用途都是用于去购买生活必需品,他们只是将消费券作为一种节省必要的开支的形式。只有少数的年轻人会选择唱歌、吃饭、旅游等真正产生额外需求的享受性消费。这与中国人的消费观和消费心理是有必然联系的,因为现在购买者没有购买商品的欲望,自然有券也不会买,更不会为了将券用完而自己搭钱,他们宁愿券没有使或使不完剩下,也要将钱存起来。因此从表面上看大部分消费券被消费掉了,但其实是偷偷被储存起来了。
对方辩友还告诉我们,消费券的种类很多,可以造成乘数效应。可是那仅仅是很理想的一种假设,我们不能抛开我们的具体国情。事实上很多地区的试点中发放了类似旅游券、购车券等等的种类,不过如果我没有买车或者旅游的想法,这张券就作废了,于是很多人就会将券以卖给黄牛,再由他们去买个需要的人,这样就造成了券的大量集中,不仅没有达到乘数效应,更是破坏了市场的秩序,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
消费券一定也只能是短期发放,它不可能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我们知道消费券是政府或者地方财政发行的,那么这笔钱的出处应该就是税收,如果长期发行,无非只能从两个方面来维持,一就是增加税收,可是这等于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现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没有随意加税的实际可能。二就是要增大印刷量,这等于多印了很多货币,这就和许多商家违法印制提货券、现金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