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上传人:lrrfsyq836 2015/9/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赫尔巴特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首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对近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其独到的观点对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仍起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代表智力追求的能量”,是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一种警觉状态。在个体智力活动的范围内,假如没有兴趣作为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对于其智力来说将会是一种负担。赫尔巴特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青少年的智力活动多种多样,对单一兴趣的培养只能解除一种智力的发展负担,因此教育工作者要立足长远,通过教学使学生兴趣的发展多样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赫尔巴特强调学生应该通过专心致志的活动明晰地把握每一件事,这些活动越多地交融,越完全地合而为一,学生的收获就越多,由于多方面的兴趣之间有可能存在相互的对立和冲突,阻碍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多方面的,还应该是均衡的,这就需要广泛的审思,即思维过程中新旧观念的融合。

赫尔巴特把教学作为兴趣培养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他将兴趣的产生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据此,赫尔巴特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四段教学的概念:
第一阶段:明了。学生通过静止的专心活动注意到新的观念。教师应该把新内容分解为若干基础部分逐个呈现,运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和恰当的讲解方法使学生对新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印象。
第二阶段:联合。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专心向审思过渡,兴趣在主体的期望中产生。赫尔巴特把这一阶段称之为综合性教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
第三阶段:系统。学生在审思过程中,新旧知识不断融合,形成一定的概念,表现出对学****事物的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新生成的概念与课程的整体内容和目标相联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梳理。
第四阶段:方法。学生的审思活动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其兴趣的发展从要求转向行动。适当的****题和作业可以使学生把掌握的概念应用到具体情况当中,新知识通过不断地实践练****在头脑中变得融会贯通,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对传统教育中极端和片面的部分加以否定,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表现出教育工作的双重要求:
(1)管理与激发。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需要紧紧抓住管理的缰绳,对儿童原始的烈性和欲望保持必要的压制,在空白的心灵上建立起基本的秩序,以避免现在和将来对别人与儿童自己造成危害。同时他又警告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突然顽固地对学生提出他们不愿意接受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