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题:怎样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
 
教材分析: 近年来,我们市的中小学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勤奋好学,努力向上”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与这一主流相悖的暗流,校园暴力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所讲的校园暴力,特指发生在学校及其周边地区,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生理或心理实施的、达到一定伤害程度的侵害行为。这也就是我们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校园暴力”,我们称之为狭义的“校园暴力”。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要向大家汇报的就是这种狭义的校园暴力。
教学过程
:
肉体伤害:如打架、欺负弱小同学。甚至伤害老师。
校园凶杀:马加爵
校园抢劫:如高年级或辍学在家的在校园周边对弱小同学实施的一种以价钱为接口的抢劫行为。
校园性侵犯:此类暴力一般多发于团伙,表现为对女同学的性方面的侮辱。
校园黑社会:校园暴力越来越集体化,而更多地带有黑社会性质。如帮派、收取保护费等等具有组织形式的校园暴力。
1、告诉学生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教育学生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给学生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7、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8、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9、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三、怎样让暴力远离校园?
1、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
2、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
3、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处世经验和能力。
4、家长要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的责任。
5、看管好学生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
6、给予学生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学生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
7、平日教育学生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8、对学生爱之有道,不要一味的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品格。
9、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板书设计
:
肉体伤害、校园凶杀、校园抢劫、校园性侵犯、校园黑社会
三、怎样让暴力远离校园
课题
 课型  新授设计者任剑明  使用者任剑明李晓辉教案数2
教材分析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受害者往往会上当。
提防和惩治诈骗分子,除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和法治以外,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谨慎防范和努力,认清诈骗分子的惯用伎俩,以防止上当受骗。
教学过程
一、诈骗者常用骗术
1、假冒身份,流窜行骗。诈骗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件等与人交往,骗取财物后迅速离开。且诈骗地点,居住地点不固定。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钩。诈骗分子利用新生入学,学生人地生疏、毕业生择业心切等心理,以帮学生找熟人、拉关系为学生办事为由行骗。
3、招聘为名,设置圈套。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家住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困难等条件。抓住学生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的心理,以招聘推销员、服务员等为诱饵,虚设中介机构收取费用,骗人财物。
4、以次充好,恶意行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少,购买商品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到宿舍或私定的场所销售伪劣商品,骗取钱财。
5、虚请家教,实为掠“色”。诈骗分子利用假期学生担任家教之机。以虚请家教为名,专找女学生骗取女生的信任,骗财又骗
“色”。
6、精心策划,网上行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上网时机,在网上用假名交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之后打印成文找你恐吓:拿钱了事,不然就交XX地处理进行威胁,诈骗财物。
二、受骗原因
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在发生的诈骗案中,受害者都是因为谋取个人利益,贪占便宜,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诈骗的。
1、“高攀门弟”的心理。一些人沾染“拍马屁”的习惯,一见高级干部及子女的出现,就“顶礼膜拜、见之恨晚”,这样很容易成为诈骗的对象。
2、“利令智昏”的心理。有些人见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