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结合我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丰富我国环境道德规范-论文.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结合我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丰富我国环境道德规范-论文.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0/25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结合我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丰富我国环境道德规范-论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论 文 题 目: 结合我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丰富我国环境道德规范
结合我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丰富我国的环境道
德规范
摘要: 我国有几千年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
来的,这些博大而精髓的文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那些故意破坏环境的人
在他们的内心中并不是没有这种思维意识,而只是这种意识还并没有被触动和激活。所
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环境伦理思想,这种思想就更易触动人们心中的那根“善”
的弦,结合这些思想再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规范,从而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只有这样影
响了人们的思维,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环保行为才能具体地,切实地得
到实现。
关键词: 我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环境道德规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国家, 在上千年的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交往之中形
成了“天人合一”、“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等优秀的环境伦理思想。
 儒家的环境伦理思想
儒家的伦理思想从表达血缘亲情的 “亲亲” 开始不断扩充, 达至“仁民爱物” ,“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孟子・尽心》上 ) 。以平等对待万物,爱悯万物的精神对待
环境。《孟子・梁惠王》上篇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吃的
用的就会源源不断,自然资源就不会枯竭。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主训术》提出“故先
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鹿弭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不得布于野;
獭未祭渔,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
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等环境伦理思想,指出要给环境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使其有恢复再生产的能力。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朴素的描述,也是古代人们
对环境良性循环,以及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理想境界的描绘。董仲舒认为“天亦有
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 《春秋繁露・阴阳义》 ) 认
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 人的活动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变迁。 他还认为人与天地具有感通性,
天地的某些变化与迹象预示着人类社会的起伏、曲折,人的活动会引起天地的回应,各
种自然灾害是天对人的谴责和警告。自然环境的变化教人“以察时变”从而最终实现和
谐的天人关系。 这种思想对于今天面临全球环境危机而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宋代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正蒙・乾
称篇》 ) 认为天下所有的人是我的同胞,天下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儒家的这些环境思想
为我们确定现代环境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道家的环境伦理思想
道家思想中更是蕴涵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道家的生态环境思想是建立在
以“道”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上,把“道”作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
同本质及生生不息的源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秩序,保持人与
自然的和谐。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平等的,没有差别的,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庄子 ?知北游》彼此密切相关,循环往复,生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老子利用“道”
的概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