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之臻善
李秀伟老师提出的“自组织研修”中共有十个操作要点:一、主题切入;二、多次设计;三、反复授课;四、同课异构;五、异课同构;六、专业观课;七、专业评课;八、有据反思;九、跟进测评;十、说写结合。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解读一下其中的第四点和第五点,即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
一、关于“异?同”
“异”,即“不同”。那么,何为“同”?“同”的境界是什么?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意思是,君子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小人则相反,只在表面上人云亦云,暗地里却钩心斗角,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是从人的关系上面讲。
从事物的关系上来讲,“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同”是单一性的绝对同一载,西周太史史伯与郑桓公谈论“兴衰之道”,说西周将要灭亡,而其灭亡的原因是“去和取同”。在史伯看来,如果“去和而取同”,就会“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一种声音单调,没有什么好听的;一种物质单一,没有什么好看的;一种味道乏味,没有什么好品味的。以此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国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所以,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他强调了事物是多种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协调而组成新的事物。
因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到“……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是先王的治国之道,这是最美的。
弄清了“和”和“同”的含义,就不难理解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真实意义了。比如关键词“多元”,比如关键词“个性”,等等,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便是该背景下一种有效的校本研修形式。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教学实践中,“同课异构”或者“异课同构”是否真的做到了这种“和”的境界了呢?
二、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问题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的是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师的个性解读,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也随之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理想的“同课异构”有利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发现和培养。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因为“异”的意义过于模糊,教师对“异”的理解并不相同,导致在教学中单纯为了追求“异”而“异”,或者只在教学手段上做文章,追求表面形式的花样翻新,流于肤浅。我曾经了解过杜郎口中学、广文中学等实验学校,发现他们的“同课异构”中“同”的是教学内容,“异”的是教学形式,于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并没有什么开放性。或者根本不顾学生的认知情况和课标对相应学段的要求,只是简单为了突出教师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使得“异构”不以课标为引领,而以自我为中心。比如有的课堂乍一看繁花似锦,蜂飞蝶舞,但是过后却没有什么值得回忆之处。诸如此类种种,不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研究,甚至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异课同构”,指的是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中采取相同的教学思路,采用类似甚至相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呈现出类似的风格。从小的方面说,比如邱学华尝试教学法下的课堂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下的课堂教学等;从大的方面说,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等。理想的“异课同构”有利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必要解读,盲目追求“同构”。但是,任何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