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4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docx

上传人:liwenfei1314 2018/10/26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
接触张爱玲的小说,始于观看那部由黎明、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半生缘》 。之后找小说《十八春》来读,
边看边又有电影中的镜头不时重现于脑海,无数复杂的感受涌上心头,不禁又一次潸潸落下泪来,心里想
这可能是读小说的感觉与“观看”头脑中“镜头”的“亚视觉”合力作用的结果吧。而后来读过她更多小
说后,我才真正讶异了——讶异于张氏小说镜头感之强。几乎每一篇、每一句都能给读者一个清晰、连续
的画面,让读者沉醉于自己“导演”的情境之中。
这样的句子与情节在她的小说中俯拾皆是,只不过有的典型些,有的隐蔽些罢了。在我看来, 《封锁》一
篇在这一点比较突出。一个非常简洁的短篇,展现电车上短暂的一幕,竟可以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段完整
的影像。且不说吕宗桢和吴翠远的“对手戏”有多么逼真可见,就连那个用浑圆嘹亮的嗓子唱“可怜啊可
怜!一个人啊没钱! ”的山东乞丐、那对“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等等龙套似的人物,张爱玲也给予
了他们足够的“镜头” ,让他们在读者眼前动了起来。还有《金锁记》的一段更是妙绝:那一段写姜家分
家后季泽去看七巧,向她倾诉衷肠之后曹七巧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心理与动作是交替出现的,但以心理
为主。通常,心理活动是最不易用镜头来表现的,电影电视中都要以旁白来弥补这个不足;而这里,读者
透过这些文字都几乎能看到七巧的神态、表情。与此相比,施蛰存的心理小说就有很大区别了。施蛰存的
心理小说是“具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心理分析小说” ,他的很多心理描写非常出众,但给读者的仅仅是一
个平面——头脑中只能响起这些文字的声音,却无法出现一种立体的画面。我倒是无意“贬低”施老的著
作,只是从感性上讲较为偏爱张爱玲。我更喜欢一种似乎可以触及的感觉。
“镜头感强”毫无疑问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粗略分析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场景的设置。张爱玲的小说总具有一些时间性的场景,比如雕花的家具、家传的首饰、出嫁时的花
袄。场景设置得细之又细,展现给读者一些具体的事物;同时在这些物质间晃动的沧桑变幻,辉煌衰败,
喜怒哀乐都成为一种气氛笼罩在读者心间。事实上, “镜头感”不单单指一种视觉感受, “可见”之外还必
须要“可感” ,惟其如此才能让读者在心中构造一个完整的图景。张爱玲的场景恰恰起到了这样的双重功
效。
其次是叙事的姿态。张爱玲叙事时有一种特有的回忆的调子,她喜欢用最朴素最平实的语言来讲那些其实
并不很平凡的故事。这样就好像她站得远远的,冷眼旁观似的追溯那个已经逝去的年代。我常常认为,镜
头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 “呈现” 的艺术, 而这正巧又契合了她如同局外人一般地为读者呈现、 再现的姿态。
也正因为这样,张爱玲带给我们的“镜头”总是一种苍凉的灰色。回想初读《十八春》时,她给我的这种
距离感,这些灰色的镜头与图景甚至都要把我激怒:这样一场漫长的不了情,这样一段让人牵肠挂肚的故
事,竟然述说得如此平静而冷漠,仿佛在说“不过如此罢” ,难道就不能加进去哪怕只是一丝的同情与怜
悯,抑或是哀怨与遗恨?也许这就是镜头般的小说, “摄像机”的工作只是呈现。
再次是心理的分析。张爱玲是一位善写心理的大家,连她自己也说“还没有过何种感觉或意态形致,是我
所不能描写的” 。她写心理, “并不采用冗长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