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8/10/28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
;
,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青蛙、任氏液。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

(1)在体蛙心的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连接实验装置:玻璃分针翻转蛙心,蛙心夹夹住心室尖部,连接好张力换能器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实验项目:描记正常心搏曲线及在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结束时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1)在体蛙心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从心脏背面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记录正常心搏频率;
(3)斯氏第一结扎:在窦房沟处穿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记录心房、心室的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4)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沟处穿线结扎记录心室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五、实验结果
图1 青蛙心脏的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___分别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前中后期给予刺激注:a、b、c、d表示给予一次阈上刺激(其中a表示在舒张中期给予刺激,b表示在收缩期给予刺激,c表示在舒张早期给予刺激,d表示在舒张末期给予刺激),E为期前收缩,P为代偿间歇。
如图所示,在点a、d即心肌舒张的中晚期给予一次有效的单刺激,心肌在E时期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时,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即P时期,称为代偿间歇。而在b、c处给予阈上刺激则不会产生期前收缩。

表1:斯式结扎前后蛙心率变化
结扎前对照斯式第一结扎斯式第二结扎
静脉窦心率(次/min) 心房心率(次/min) 心室心率(次/min) 复跳时间(s)
44
42 40
42 19 1(转自: 草范文网: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7
42 19 7
——心房: 心室: 心房——心室:15s
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44,心房和心室的搏动频率均为42次/min;进行斯氏第一次结扎后,静脉窦搏动频率为42次/min,,且搏动频率均为19次/min;进行斯氏第二次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40次/min,心房的搏动频率为17次/min;心室在15s后回复跳动,且搏动频率为7次/min。
说明心脏起搏点静脉窦节律性最高,产生的自动节律性一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因此静脉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