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南塘试验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 2009 年 04 月 02 日
来源 : 南方周末
作者:翟明磊 吴达
□本报特约撰稿翟明磊发自安徽南塘实习生吴达
自小生长在城市的袁天鹏刚到南塘村就出了洋相 ,他喊村民“来罐可乐” ,当然没有 ,这事被
村民传为笑谈。
袁天鹏留学美国时 ,曾任阿拉斯加大学学生议会议员。 回国后 ,针对中国人在开会上的无能 ,
他成立公司专门推广源自英国议会规则的罗伯特议事规则。此次到安徽阜阳南塘村 ,是应南
塘村兴农合作社的负责人杨云标邀请。杨云标总结 :农村开会难 ,难在三大问题。一是跑题 ,
讨论常常言不及义;二是“一言堂” ,话语权多被村领导和几个话多的人垄断;三是野蛮争
论,抓住人家言语中的一个词不放 ,甚至打起来。 请来袁天鹏 ,就是为了让村民们学习罗伯特议
事规则 ,学会民主辩论与表决。
这个时不时冒点英文出来的“海龟” ,刚开口介绍罗伯特议事规则时 ,就有大爷大娘一时脑
子绕不过弯来 ,“啥规则 ?罗伯 ,萝卜白菜 ?”
他的学员中百分之八十是六七十岁的老人 ,一眼望去 , 会场里白头一片 ,几个年轻人多是协
助开会的志愿者。南塘村和安徽所有农村一样 ,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 ,留下的是老弱病残。学
习班上连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都不多 ,而这些年龄段的人是农村里学习能力最低、思想最保守
的一群。
“南塘十三条”——乡村版议事规则
582 页的一本书被删成了“南塘十三条” 。再做“本土化”修改 ,例如 ,“ ,, 如果主持人有
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 ,防止抱粗腿” 。
学习会拉的横幅是“合作社能力建设培训” ,没有任何“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字样 ,袁天鹏
也绝口不提。
为了让村民们能理解厚厚一本的《罗伯特议事规则》 ,袁天鹏将一整本书压缩成五十多条。
但村民们仍然记不住。 跟合作社负责人杨云标讨价还价后 ,582 页的一本书被删成了 “南塘十
三条”。
学习会的开场节目是经志愿者们精心设计、 排练的三个小品。 演的是村里合作社开理事会 ,
讨论该上秸秆项目 ,还是奶牛项目。分别展现了跑题、一言堂、野蛮争论三个场景 ,看得村民
哈哈大笑。
当村民笑成一片 ,完全放松时 ,袁天鹏才登场讲述他的南塘版十三条。他首先用投影打出一
幅画 ,告诉大家画上持火钳械斗的场景发生在早年的美国议会 ,野蛮争论并不是中国村里开会
独有的。
袁天鹏开始条分缕析地介绍 ,罗伯特规则有一整套避免野蛮讨论的方法 : 它规定主持人中立 ,
人人有机会发言 ,并且规定了每人的发言次数;它要求辩论双方发言前举手起立 ,向主持人陈
述,而不得互相质疑。规则还禁止延堂脱时、强行要求发言和在别人发言之时插嘴。
为避免野蛮讨论 ,最重要的一条规则是 ,不能以道德的名义去怀疑别人的动机。这背后有深
刻的哲学理念 ,一来动机不可证实; 二来会议要审议的是某件事情 ,不是某个人 ,对动机的怀疑
和揭露是对议题的偏移; 第三 ,利己是人类共性 ,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 ,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
为过。
村民们默默地听着 ,会场气氛有些沉闷 ,志愿者们为了活跃气氛 ,频频提问。 没想到这样做大
家反而更怯场了 ,一位大爷勉强发言后补充说 ,“我的观点不要记 ,不咋的。”
第一次上课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