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doc

上传人:jiaxidong_01 2015/9/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
根据校留守儿童调查材料显示,本校共四百多名学生,留守儿童三百左右,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继而,我又对这些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感恩”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13%的同学知道父母两个人的生日,有27%的同学知道父母中一个人的生日,而60%的同学既不知道父亲的生日也不知道母亲的生日,更谈不上为父母送礼物表孝心……
以上数据,折射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是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对留守儿童的进行“感恩教育”呢?
知恩于心
一、在教学中挖掘
感恩教育必须先知恩。小学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母亲说:‘你也五六十岁了,还替娘洗衣服。
’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教学本片段,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感恩”的内涵。孩子们在热烈地讨论“为什么说陈毅元帅为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作为子女,我们还应该为母亲做哪些事呢?”中,感悟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长大,没有父母便没有我们,我们要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珍惜父母深情的道理。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侧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音乐教科书中《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父爱如山》《世上只有妈妈好》《地球妈妈》《感恩的心》……都是教育孩子知恩的优秀歌曲。音乐课上,以音乐为载体,通过歌唱、表演,体会、理解和歌颂爸爸、妈妈、大自然等对孩子无私、伟大的爱,从而教育自我,学会感恩。
…………
通过挖掘语文、品社、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相关感恩教育资源,在课堂中有机整合、优化、渗透,引导学生知恩。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吸引力特别大,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在环境中熏陶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
营造感恩文化的氛围,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区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版,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使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着感恩的气息;国旗下讲话结合主题安排老师和学生交替进行,广播播诵学生的感恩主题文章,用身边的事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