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大地构造学.doc

格式:doc   大小:140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地构造学.doc

上传人:suijiazhuang1 2018/10/29 文件大小:1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地构造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十章大地构造学说
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称为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现代和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四种:板块构造说、地槽—地台说、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说、地质力学。
第一节  地槽——地台说
地槽—地台说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1859年美国的霍尔在对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研究中,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1873年丹纳把这种拗陷地带叫做地向斜(又译为地槽)。1885年,休斯又首先提出地台概念,他认为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地区。1900年法国E·奥格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才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种基本构造单元。
槽台论认为,地槽是地球表面分布高峻的山脉或岛弧的地区,都曾是地壳的活动地带。
地台也称陆台,代表地壳上比较稳定的地块,其轮廓呈浑圆状,在现代地形上一般表现为丘陵起伏的波状平原、低山绵延的大片高原或微倾的大陆架浅海地区。
地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由下沉而转为上升,经过褶皱变质,逐渐变成稳定的陆台。在地壳演化的不同地质时期内,都有一部分地槽向陆台转变,因而地槽的面积就逐渐缩小,陆台的面积逐渐扩大。
地槽区
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呈狭长带状,宽可数百千米,长可达数千千米。
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和发育。
举例:
北美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南美西部的安第斯山脉、亚欧之间的乌拉尔山脉、横贯欧亚大陆呈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以及我国的天山、秦岭、祁连山等山脉,都是世界著名的地槽区。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两大阶段:
第一,下降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上升运动;
第二,以上升运动为主,伴随次一级下降运动。
: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主要是接受沉积,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岩层强烈褶皱隆起,海退,地槽区成褶皱山脉,称为褶皱带。
从地槽区下降,经过回返隆起成为褶皱带,这样一个完整的构造发育过程,称为一个构造旋回。一个构造旋回大约要经历几千万年到1亿多年。
概括起来,地槽区升降运动的特点:
(1)升降幅度很大
(2)升降速度相对较快
(3)升降差异性明显
(二)地槽区的特征
 
(1)沉积厚度很大,但无论是在纵向和横向上,岩性和厚度有很大变化。
(2)常表现为由陆相到海相,又由海相到陆相的一套完整的沉积系列。
(3)自下而上具有明显的节奏和清楚的韵律。

 
 

二、地台区
代表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地台区的外形呈近似圆形,直径可达数千千米,是地壳大地构造中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克拉通”(Craton)
(一)地台区的发展过程
按槽台论观点,地槽区旋回结束变成褶皱带,便由相对活动向相对稳定发展,最终形成地台区,也就是说地台区是地槽区发展演变的产物。
地台的结构:下层——褶皱基底,上层——盖层,中间——一个不整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