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知识是什么-幼教论文
知识是什么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34 年前,我作为北京大学1979 级新生的一员,参加在北京大学学生大食堂举办的1979 级迎新大会。我还记得我们的教授代表,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发言。他的第一句话,就粉粹了我在中小学期间形成的对历史知识的看法。
他说:“1271 年8 月的一个早晨,在你们同学就坐的地方,八匹蒙古的高头大马,风驰电掣地向海淀镇冲去……”它有声、有色、有情、有画;它似真非真,似景非景。总之,它不是我们教科书中的历史!
多年来,我们把教科书当作知识。因此,历史知识无非就是书上对年代、人物和事件的来源、过程、成果与教训的描述。求知的过程理所当然就是阅读和记忆,但真正的求知还需心理的参与:思考,想象,描述,沟通,交流,感染,体会。这样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是主观化、自我化的知识,更是具身化的知识:有意义,有价值,有行动,有感情,有思想,一句话:有心理活动。用心体验的知识,那才是自己的,也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知识。这就是我们心理学家的知识观,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行动的知识呢?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知识的储存方式不完全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皮层中的,它存储于人类的身心体验中。知识不在书中,而在人类的身体、欲望、思想、情绪等行为之中。这就是具身认知的意义。
震惊心理学界的具身认知的概念是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劳伦斯·巴斯劳提出的。所谓“具身”,不过是想说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并非纯概念性的,并非是将外部世界都化作一个纯粹概念性的心理表征,我们的身体同样也承载着表征世界的任务。当我们看到蝴蝶时,不仅仅应该想到了昆虫的抽象概念,还会同时想到了有翅膀,想到了会飞,我们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也让我们感受到翩翩起舞,而承载在我们身体中的知识也让我们像蝴蝶般手舞足蹈时那样,体验到化蝶般的痛苦和升华。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仰望星空并非无病呻吟要去为赋新词强说愁:它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道德。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发现,戴墨镜会让人感到更多欺骗;穿黑衣会让球员更多犯规;握着热咖啡能让人更加热情。心理学的前沿研究表明知识就存在于行为中、表现在身体上、蕴蓄在体验里。
身心体验便是人类对于知识的贮存方式。因此,教育的实质也不应该是背诵、识记。但实际上,这么多年的教育中,我们记的是概念、是事件、是公式、是说教、是条例、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