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预防医学_习题_复习资料_名词解释_简答题.doc

格式:doc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预防医学_习题_复习资料_名词解释_简答题.doc

上传人:钻石文档库 2013/6/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预防医学_习题_复习资料_名词解释_简答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名词解释
;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
方法。
: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
;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
: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1,9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
1,1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1,12二次污染: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13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
: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答:(1)概念: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2)特点:①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②研究的内容是防痛与保健;③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④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答:(1)预防的策略:从个体预防扩展到群体预防与社会预防。(2)预防的内容:从疾病预防控制扩展到促进健康与提高生命质量。(3)预防的手段:从生物性预防扩展到非生物性预防。
1. 。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6年12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总方针.
、试述健康的10项标志。答:(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答: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与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l)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通与信息交流,保持着动态平衡,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2)人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