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体会.docx

格式:docx   大小:45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体会.docx

上传人:资料分享 2018/11/2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准扶贫政策学习体会.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准扶贫政策学****体会(范文一)
【大势观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几年,党中央尤其关注扶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扶贫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前不久****总书记到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调研工作时再次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在推进扶贫开发上取得明显突破。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上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种情结一个使命
提到扶贫开发,人们总是联想起****早在23年前出版的一本书《摆脱贫困》。这是他当年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推进扶贫工作、让一个沿海贫困地区基本脱贫实现重大突破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这段难得的经历也给他留下了深深的扶贫脱贫情结。据统计,担任党的总书记至今****有20多次到各地考察,其中有9次涉及扶贫问题,这或许是其执政生涯中的一个情节,但更是中国面向未来必须担负起来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地域环境、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开放程度和思想观念的不同,贫困问题在我国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尤其是中西部内陆地区更是明显。即使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沿海地区,像福建、广东、浙江的山区地带,贫困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其实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综合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19世纪末英国学者朗特里和布思就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是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英国的奥本海默在《贫困真相》一书中则这样认为,“贫困是指物质上的、社会上的和情感上的匮乏。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要少于平均水平。贫困夺去了人们建立未来大厦——‘你的生存机会’的工具。它悄悄地夺去了人们享受生命不受疾病侵害、有体面的教育、有安全的住宅和长时间的退休生涯的机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对贫困的理解。
到了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比较完善的时候,世界上仍然存在贫困问题。欧共体在1989年《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中也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贫困应该被理
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致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世界银行在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998年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的印度,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则深刻地揭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但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
因此,贫困不只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生活能力低于基本生活水准,更在于是一种人的机会的丧失,体现为社会的不公正不道义。当今世
界把贫困作为最大的世界难题之一,解决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贫穷是严重的社会病,能让本分人泯灭天良、毁弃家庭。现在世界许多地方出现的政治动荡、极端主义、恐怖和暴力等非传统安全,都是因为这样的公共产品缺失产生的负外部性。
作为崇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理由不解决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开拓者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作为承前启后的新一代执政党领导人在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消灭贫困作为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减少乃至消灭贫困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应有之意。
成效卓著面临大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国家进程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扶贫开发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年,,%。经过不懈地努力,中国开启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从1978年到2010年,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参考国际扶贫标准,近半数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在中国大幅度提高扶贫标准的背景下,到2014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8%。短短36年中国政府让7亿人快速摆脱贫困,世界银行称,“这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在谈及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时说,“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更是评价道,“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减贫事业有着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所取得的成绩将直接助力联合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与国外民间的、小规模的生活救济不同,中国是举全国之力,带有强烈“政府主导”色彩,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进行扶贫。这在世界减贫史上铸刻上了“中国的成就”,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