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190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doc

上传人:小点 2018/11/3 文件大小:1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工程项目质量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1 总则
:在我公司多年来从事的工程项目施工监理工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监理项目和不同的分部、分项工程,包括一些分项工程的重要工序,在其质量、安全控制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有些风险已发生并导致严重后果,有些风险后果虽未发生,但有必要加以控制,尽量避免质量、安全隐患。只有正视风险并有效地加以评估,继而采取相关主动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的影响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也体现监理工作主动控制的理念。
范围:质量、安全风险主要存在于一些重要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阶段的监理过程中,如桩基、高填方路基、大梁的预制与安装、现浇大梁、大体积水泥砼浇筑、大(深)基坑开挖、需要高空作业的部分工程、桥面系、隧道的掘进和支撑等工程的施工,也存在于路基、路面基层和面层等一般工程的施工监理过程中。
2 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风险因素分析及其后果评估
施工人员未按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施工(如水泥用量不足、未全程复搅、钻机钻杆未划线标识而导致钻孔深度不够等),导致软土处理后的强度(标贯击数)、处理深度达不到要求。
控制措施:监理应加强水泥用量管理(项目组应制定相应的《水泥搅拌桩水泥使用管理办法》)、钻机钻深的刻度标识、水泥用量流量的试验与标定、钻孔时电流表电流显示的控制、坚持全程复搅等,特别是监理人员要坚持全过程旁站。
用电设施陈旧、未固定和适当封闭、线路外露甚至局部电源线裸露导致人员触电现象发生。
控制措施:监理人员应要求施工单位更新用电设施、不允许乱拉乱接现象发生、固定和适当封闭以及标识警示用电控制闸口(闸刀)、适当埋深线路,经常检查(检修)线路完好情况,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路基填前清表和碾压风险因素分析及其后果评估
路基填前清表:原地面小的附着物、腐殖土和杂草等如清理不干净或不到位(指清理深度),易导致填前碾压不实或达不到标准、验收要求,甚至给后续路基填筑带来质量隐患。
控制措施:监理人员应加强检查和认真验收,提高责任心!
填前压实:未进行填前压实、压实遍数不够、两边临时排水沟未挖或深度不够导致起不到降低地表水作用或压实时未跟踪检查而不能发生局部软弱甚至暗塘,导致填前碾压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或后续路基填土时局部压实度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出现返工现象。
:监理单位首先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明确专人并制定相应的办法,进行跟踪监理,这样一定能消除质量隐患!
4 结构物台背回填风险因素及其后果评估
填料选用不当、每层填土偏厚(松铺厚度不宜大于15cm)、含水量控制不严、压实机具选用不当、压实遍数不足易导致压实度不够,边角或局部松散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对小型构造物,如不两边对称上土碾压,易使构造物开裂。破损。
控制措施:选用透水性好或轻质材料、控制每层土松铺厚度、选用重型压实机械配合小型机具(最好是专用自动垂直夯机)对称碾压至合适的遍数,专门验收,并做好施工监理台帐。
5 高液限微膨胀含淤质粘土施工质量风险因素及其后果评估
在缺少土源情况而又不得不用此土的情况下,有效识别风险因素至关重要。除选择有效的施工方案和进行试验段外,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尤为重要!如不预先进行土的砂化(一般预先掺3~5%石灰进行砂化)、填筑松铺厚度较厚(大于25cm)、碾压时含水量控制不严(~1%)、未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压实或压实继续组合不当,易导致压实度达不到和表面收缩裂缝发生。
控制措施:必须要预先有效、正确地做好“砂化”工作,严格控制上土压实厚度和碾压前土的含水量(~1%),使用击振力大的振动压路机和大的钢三轮(24~26t)进行组合碾压。另外,验收合格后及时上土,避免暴露太长。
6 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风险因素及其后果评估
选料不当、各种材料混填、层层压实不到位、填筑速度过快而缺少稳定期导致沉降过快或发生剪切变形、路基两边压实不到位等导致突然滑塌、开裂质量、安全的事故发生。
控制措施:按设计图纸和路基施工规范进行选料并层层压实(特别注意边部压实),严格控制填筑速率,加强沉降观测,发现异常(主要是沉降观测明显偏大),立即停止填筑,分析原因。
高填方路基施工宜慢不宜快!另外,桥头部分还要注意检查桩位和桥台部位有无推移和开裂现象发生。
7 “加筋”路基(主要指路基中增加“土工格栅”、“土工布”等)施工质量风险及其后果评估
土工格栅单向或双向拉力不够、施工前未覆盖(严禁暴晒)堆放、施工时方法不对导致铺设不平整、搭接(固定)不到位、摆设方向不对、施工后未及时上土,从而导致“加筋”失效。
:加筋材料进场时必须有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