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宿州三题.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宿州三题.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11/3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宿州三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宿州三题
老城墙
这座城市里,还有一截老城墙。
这座城市的老城墙站在城北,约有30米长度。城市保留了这段老城墙,算是保留了一点古老的纪念。从老城墙根走过的行人和车辆真是不少。走过就走过了,没有车或者人停下来。老城墙就孤独地老在那里。城墙的砖是青色的,时间使这青色变暗,变暗的城墙就浮凸出沧桑的意味。墙垛还是当年的样子,有风吹过。
过去建筑城市,总有城墙,这城墙,在冷兵器时代,可以挡兵马。因此,这老城墙应该是冷兵器时代的城市之盾。现在,城市的城墙大都拆掉了。这让一些怀旧的人没有了着落。怀旧是一种暮年心态吗?或许是。我现在常常怀旧,可我还没进入暮年哪。不过,看那么多行人和车辆匆匆而过,我知道这老城墙不属于现在了。老城墙不属于现在。城市的旧区,被大面积拆除。原来被老城墙包围的那些街巷,被新的街道和建筑所覆盖。那些曾经的街巷里,在暮色或晨光里有沿街叫卖的声音。卖糖人。卖红枣。卖木梳。卖刀剪。那时的街巷里,还长着这座城市里有村庄味道的树木。杨树。柳树。枣树。它们枝桠横斜,把绿荫罩在行人的头上。现在,老城墙里没有了这样的街巷。老城墙不属于现在。城市在拔高。壮大的城市撑破了它固有的衣衫。老城墙不远的地方,我看见那些更高大的建筑在阳光下闪烁。那些大厦下面有规模大场面大的超市,超市里给市民提供了现代工业制造的各种各样的产品。那些营业员也一样的服饰,一样的表情。

老城墙上有一亭,曰扶疏亭。扶疏亭藏有苏东坡遗墨,苏来宿州时赠当时宿州太守墨竹,赠诗。宿州太守建扶疏亭,刻墨竹和诗石碑上,苏东坡流韵至今。老城墙承载了这段文化佳话,也见证了一个时代。老城墙是实用性建筑,扶疏亭则是文化载体。时过境迁,它们都是宿州古风的遗存。扶疏余韵则成了宿州的一个可以怀古的去处。这有些让我怀念苏东坡,怀念那样的一个宿州太守,他们为宿州不仅留下了一个佳话,也留下了文化的脉动。
老城墙西侧曾经有一酒店,曰听雨阁,面对环城河。我1990年代在这里多次小酌。尤其在春季,窗外细雨如丝,环城河一片绿意朦胧,与几个文友把酒畅谈,倒也是很自得的事情。那时也想到扶疏亭,想到苏东坡,只是扶疏亭可看,而苏东坡则无处相约,真是有些觉得时光无情了。
我们回不到过去了。城隍庙
城隍庙在老城区的北关。
说是城隍庙,我没见过这里的城隍庙。城隍庙似乎只是这一带地方的一个名称。这里原本应该有座城隍庙的,或许毁于兵火,或许湮没于时光,到后来这里只有一座地藏菩萨庙,规模小,一个正殿,几炷香火。这里是小城商贸中心,菜市,卖青菜鱼虾干鲜杂货米面油。再后来,在这里建起古色古香的商铺,仍然命名城隍庙。我来宿州的时候,城隍庙商场已经建了。后面还是老样子。还有那个地藏王菩萨庙。最后,这里都拆了,连同地藏王菩萨庙。城隍庙真正成了一个纯粹的商业市场。

那时城隍庙热闹。每天早上六点,就人来人往了。到晚上八点,还是有点起灯火卖卤菜的摊子。那时我常常来这里。我基本不去地藏庙,只是去买菜。记得那时卖鸡鸭的地方帮着杀鸡杀鸭,用一种黑色的东西拔毛。快。那时城隍庙的那条南北巷子里,就常常有松香的味道。那里的伙计杀鸡很内行,只一刀,往大桶里一丢,然后往脱毛机里再一丢,就行。那时我常常去。那里就是这样。那条南北小街,买卖干货,木耳,银耳,蘑菇,海带,红枣,从门市里探头出来,也就有人问价。许多从集镇上来的小贩,把那些干货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