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8
文档名称:

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doc

格式:doc   大小:315KB   页数:1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doc

上传人:nhtmtr11 2018/11/3 文件大小:3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二年级数学上册备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全册备课
主备教师:××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除法的含义;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图形与几何: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 
综合与实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目标:
 
⑴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⑴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 
⑵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经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适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⑶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⑴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⑵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⑶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⑷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 
 
⑴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⑵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单位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⑶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1. 理解乘、除法的含义,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熟练正确地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感知线段、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的编制以及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学情分析:
数与代数领域:学生已经认识百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初步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少数学生还不能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灵活解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基本的立体图形,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这些形状,这为接下来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做了有力的知识准备;学生还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词,其中前后的方位感优于左右的方位感。
教学资源及工具设计:
课件,直尺,米尺,平行四边形,口算卡。
课时安排:
(三) ………………6课时     
……………………3课时 
………………………………1课时     
(一)……………………………13课时 
(一) ………………………… 9课时      
……………………………………4